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书单|2021年2月读书报告
撕开政治学一小角

2月读了15本,主线是政治的主题阅读,目标是对政治学和政治哲学有个大概的了解,也算达到了吧,虽然只是小的可怜的一角。
▓ 政治主题
▒ 政治学入门
非常适合初学者的通识教材,作者是复旦大学的老师,内容不深却面面俱到,大概是本科一年级专业入门的水平,通识这个篇幅和深度真的够了,每章建议的拓展阅读书目经典又不繁重。笔记还没做,估计还需要些时间。
唯一想吐槽的是装帧,文字不齐,留白过少,排版土气,拿到手还以为是上世纪的大学教材,对不起内容和还不错的封面。
▒ 政治哲学入门
作者是耶鲁大学教授,本书是根据他在耶鲁多年的教学经验编的一本政治哲学导论。政治哲学算是政治学的先导学科,类似政治思想史。虽然现在所有社会学科的前沿研究都开始转向量化,但自己毕竟只是爱好者,而且始终认为思想性的研究永远不可或缺并且先于科学的各种理论范式的形成。
讲的内容对我来说虽不算新,但对快速掌握政治哲学史上各个里程碑的思维内核很有用。有了这些简明导论,未来可以按图索骥的继续阅读政治哲学的经典名著了。
▒ 政治制度
读完引论惊为天人,读到1/3处觉得是民科,读完觉得也还行吧。当然只是叙述口吻比较民科,其实苏力老师是北大法学院的教授,各种旁征博引对我这种门外汉来说非常够用,注释完整到形成了一条叙述的支线,甚至觉得太多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观点,那就是:西方的宪制体系看上去不错,但不适合中国,中国自古以来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也不具备形成那样一套宪制的条件。如果说张千帆的《宪法学导论》是基本西方视角的宪法学大纲,苏力的《大国宪制》就完全是东方视角的“野路子”派宪法学论述,对视野和思路的拓宽都很有意义。
▒ 政治社会
一篇不算长的论文,借民粹概念的火热居然也登上了去年的畅销榜。作者纠正了对民粹主义概念的误解与滥用,提出了民粹主义存在的核心问题、民粹主义者的行为和与民粹主义者打交道的建议方法(当然是他自己的观点)。学术文章看的不多,表达对我来说还是很拗口,但观点基本清晰,能在国内看到比较新鲜的政治学论著已经算不容易。
▒ 地缘政治
月底时间不允许,没办法就政治的核心理论继续深挖,就选了两本有关地缘政治的简易读本。
第一本是2017年豆瓣社科排行榜前列的书,严格说并不是政治书,顶多算结合地缘关系、历史、社会的常识,书名不够符实,因为并没有论述谁是或者谁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中心,主要还是围绕中国与邻国间的地缘关系展开的,叫《中国如何成为世界中心》或《中国和他的邻居们》似乎更恰当。作者对东南亚的了解似乎更多一些,不过部分历史语焉不详,可能因为众所周知,可能限于篇幅,也可能是害怕说错。
第二本是美国注明的战略理论家与地缘政治家(已去世)在1997年的有关美国地缘政治的论述,国内在2007年出版,很多内容还带着后冷战的思维,整体趋势没有太大偏离,毕竟政治的变化周期都不短。比较有趣的是对中国的判断,作者当时认为中国事实上不可能成很快成为全球性大国,因此实行地区遏制的政策不够明智,把中国作为全球性重要棋手来对待才可取。这在当时应该代表了美国国内部分主流思想,所以才有了过去三十年的发展路径,如今我们又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 其他
▒ 社会
作者新闻学出身,曾任职纽约时报社长,写作非常有新闻从业者的风格。主要讲的是非裔在美国受到的压迫。在现今的语境下应该是比较受欢迎的话题,所以去年美国的畅销书仅几个月就登上了国内的书店,引进速度堪比某日记。
译后的标题省略了“种姓”两个字,这恰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她认为非裔在美国的社会体系中的待遇基本等同于诸如印度等种姓社会中低种姓的遭遇。作者做为非裔、女性,应该经常从事有关该主题的宣讲,很多故事信手拈来。但整本书的结构性就欠缺了些,既没有非裔被歧视的完整历程、又缺乏贯穿的主题和建议,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稍显逊色。
一部分星打给在龙洞住过的一份感情,黄灯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是广东金融学院的教授,对她用文学笔触写到的龙洞的风较有感触。但把此书当社会研究倒也不必,更接近报告文学专栏——广州某二本院校教学回忆录。文笔和视角都一般,不是特别能够吸引人读下去的文字。
作者对学生经历的部分描述有点夸大或用力过猛,有的地方让人感觉写的不是“我的二本学生”,而是“我的技校学生”。对各届学生经历的比较,基本上只有出身不同、是否早买了房等非常显性的观察。
▒ 古典哲学
接上个月没读完的一本哲学主题书,第三本牛津通识读本,略读了一遍,收获一般。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理想国》在后世不断变化的命运、赫拉克勒斯在美德和欲望间的选择、伊壁鸠鲁最早的无目的论等等古典哲学的线头。觉得这套书最大的意义不是国内人想要的速成,也不是罗列了一堆知识点的学说索引,而真正是为有非常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准备的入门,能吸引你继续探探究竟的一块砖头。
▒ 文学(虚构)
11个短篇故事,全部写于上世纪80年代,要不是成了世界知名导演,估计永远不会被引进。李沧东大器晚成,在成为导演前曾是小说家。文笔非常凌厉,尤其是对人物和情节的架构给人很科班的感觉。
故事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朝鲜战争与南北分裂(韩国文学史上被称作“分断文学”)、光州民主抗争、左翼活动、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经济起飞和社会问题等。落脚点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即使没有同样的经历,也会给人很强烈的同理感动。
豆瓣排名甚高的推理小说,看完这本决定停一段时间。语言在国内的推理小说里已经算不错,但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平,内容用了闪回和多视角的写法,有点像剧本,但技术感一般,惊喜也不多,甚至可以说故意选择的隐藏视角对情节的推进有点别扭。
东北算是国内推理小说常见的发生地,可能这块土地蕴含的高速工业化又迅速衰败的时代布景可以给创作更加隐秘的想象空间,或者只是基于作者的成长经历。这个青春故事跟我的少年时代也有一部分重合,读的时候有一定共鸣。
▒ 诗体小说
所谓诗体小说,读第一本时还有点新鲜,月底居然又读到另一本,难道这是最近的流行题材?内容有相似之处,都是非裔美国人(不能说是美国黑人)的作品,主角一男一女但都很年轻,边缘的社会地位。不过诗体小说不是诗,诗没那么好写。
▒ 文学(非虚构)
中文写作的日籍作家前几年的一本畅销书,写了东京的几家独立书店,主要是跟从业者的访谈。除了能看到不同的特色书店外,最重要的是看到经营者的处境和立场,每个小书店都多少承载了被大资本吞没前的某种理想主义动力(MUJI Books除外,它是纯粹在资本的话语体系下建立的商业符号)。这本书在吉井忍的书里算好的了,少一些情感抒发,多一点平实的对话。
比较有想象空间的是Book & Gallery POPOTAME(地下音乐系母亲的书店)、森冈书店(每周卖一本的社交书店)、本屋B&B(三倍选书时间的精品书店)、模索舍(45年历史的左翼书店)这几家。
▒ 休闲/效率
台湾译本按原文翻译成《原子习惯》似乎更贴切。时不时需要一点成功学,起码是效率类读物。这本还不算差,总结非常清晰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作者毕竟是靠养成习惯的宣贯吃饭的人。
类似的书信息量都不大,本书也只要一页导图或表格的笔记就可以涵盖,读过后只要保存第17章的小结页就够了。
【往期】
苏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书单|2024年读书报告 | 读了100本,25本五星! (94人喜欢)
- 2024年年度总结:又是被浪漫主义围绕的一年! (11人喜欢)
- 书单|从宇宙到炉台:阅读如何拯救了我(超长文) (3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