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自学第四步:知识的存储(一)

把名为知识的“鱼”,放入自己的鱼池。
即使输入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将它们融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自己可以随时应用,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进行有效自学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如何存储这些知识点,也就是将这些新近输入的知识点,融合进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不要依赖自己的记忆力。存储知识的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它们记到脑子里。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只拥有普通的记忆能力,如果光是依靠脑子里的记忆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话,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也许,你身边有一些记忆力超群的人,他们能够解决问题时对各种数据或典故信手拈来;或者,你听说过那些特工们都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是,要求大多数人通过记忆力来存储大量的知识点,是不太现实的。
我们多数人只是来应付眼前的工作,就已经焦头烂额了,如果还要让大脑来存储大量的知识,如果不影响到自己当下的工作就求之不得了。况且,我们提高自己的知识存量,只不过是提高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而已。
而想要不依赖记忆力来存储大量知识,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想象成成“鱼”,然后把世界想象成“大海”。我们通过各种媒体输入知识,然后把它们记到脑子里,也就是把“大海”里的“鱼”打捞上来,放入到大脑这个“冰箱”里。
确实,你可以随意使用这些知识点,但是冰箱能存储的材料不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有限,可以烹调出的知识菜肴也就有限,想要制作出更多样的菜肴就有困难了,更不要说创造惊喜。也就是说,仅仅是依赖大脑中的知识当作生产材料,很难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出来。
那么,钓上来的“鱼”若不放入“冰箱”,好不容易抓上来的“鱼”还要放回“海”里吗?当然不是,好不容易钓上来的“鱼”,再放回“大海”,就是说把学到的知识点全部忘记了,这样不管过多长时间,都不会增加自己的只是存量,更不要说用这些知识点来创造价值了。
总之,将输入的知识点放回“大海”里,或是放入“冰箱”里,都不符合我们的需求,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水池”,然后把这些“鱼”放进到里面去,这样不但扩大了存储的范围,还能够做到随时取用。
也就是说,将从“大海”中钓上来的符合自身需要、最适当的“鱼”,把它放到一个我们创造的虚拟“鱼池”中自由活动,再配合需要来调配“菜肴”才是最合理的方式。
由于制作“菜肴”的“鱼”都在池子里,因此不需要记下所有“鱼”的详情,将每条“鱼”的关键字或者概念拴上绳子,当有需要时可以从池子里很方便的捞上来就行了,虽然这也需要我们记住一些东西,但是和记住所有知识点来比,已经轻松太多了。
上面,我们所说的“鱼池”就是在高效自学系统中,知识存储所扮演的角色。后面的文章,我会更进一步介绍,该如何创造这个“鱼池”,以及如何更方便的取出自己需要的“鱼”。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吕什么的微信公众号,大家一起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