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三跨央美艺管第3名 | 从小白到录取,我走过了这样长长的一段路
本文来自花家地美术史论全程班学员
20考研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第3名
研招网371分/央美专业总分493分
2020-05-18
直到前两天的央美的拟录取名单出来,我才意识到今年的考研结束了。线上复试的表现一般,心里还压着石头,一直静不下心来。结果出来后的我才慢慢趋于平静,既是借这个机会反思一下自己,也希望能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一点参考。
我今年报考的学院是央美的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拿到了研招网371分/央美493分的初试分数,排名第三名。虽然和我的心理预期有一定差距。但是作为一名三跨考生,从大二时期的一个小白到现在走过的这一段长长的路,只有经历过才能切实体会。
01、院校选择
回看2016年,我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进入了山东一所普通的一本大学英语系,由于法律专业一直是我的白月光,我就一直打算在大二的时候转专业。很幸运,大二的我拿到了系前5%的转专业名额,可以转去学校里任意一个学院就读,在我已经填了转专业表即将上交的时候,我开始审视我是否能将其作为我适合且终生热爱愿意为之努力的事业,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时候不够理性,条理不够清晰,或许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适合这个行业,于是我又留在了本专业。
放弃了转专业之后的我接着留在了英语系,这时候也大二了,或许很多跨专业考研的朋友已经将这件事提上了日程,我也受他们的影响开始关注学校里这方面的信息。这时候,我们学校文学院跨考上央美人文学院的一个学长的例子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发现或许非艺术生也是可以进入美院学习的。其实大二以前的我就参与了一家画廊的实习,那时候每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可以站在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面前去欣赏他们的作品,并且尝试去摸索他们的艺术思想,当时的我很希望能够将艺术行业成为我终生的事业。
也正是这个巧合,重燃了我进入艺术行业工作的希望。我至今还深刻的记得,那是2018年11月,大三的一个冬天,终于选择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管理学院作为考研院校,凭着一腔孤勇就投身了考研大军之中,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备考的路会有多么的漫长与辛苦,还好回头看看,一切都是值得的。
02、时间规划 2018年12月~2019年2月
作为一个跨专业的考生,我选择相信了趁早准备的建议。2018年底,大概决定考研院校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那时候听张老师的经验,主要从一些普及类型的书籍以及纪录片开始入手,大量让我心潮澎湃的的艺术作品一下子映入眼前,对艺术的热爱也不断加深。
根据当时央美发布的考试科目,还没有艺术管理学概论这一科,我也就只买回了中外美术史、艺术/美术概论四本书,在我一边去看一些艺术入门类的书籍时,一边对这几门专业进行了首次抄写,这次抄写并不是机械的誊写工作,而是做出书籍编写的大概框架,通过大约3个月左右的时间,让我对于考研几本书有了整体性的了解。而我在这段时间内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了我自己的知识难点清单,从类似“剔红”的工艺到“犍陀罗风格”等书本上只提及而没有深入介绍的名词做了清单式的整理,而这个清单也在随着我的学习不断增加,这个清单除了可以让我不断认识自己的学习漏洞之外,也让我在后期复盘的时候避免产生没有覆盖到的知识盲区。

2019年3月~暑假之前
这段时间,张老师的课就已经在有系统的开始了,两史一论以及公共课的学习我已经走上正轨。我也算是正式进入了考研的真正阶段,在此我先说说我的英语复习。
由于我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也在大二的时候拿下了专业四级证书,平时上课内容也都会包含阅读、口译笔译的训练,因此我没有像大家的普遍做法将每篇真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专业优势,我的单词背诵习惯一直有保持,而且基本把专四专八、雅思托福、考研核心的单词基本都过了许多遍,这让我在做阅读的时候并不是很吃力。除此之外,这段时间的我并没有直接去做真题,而是选择了华研的完型以及张剑的阅读黄皮书,每天会搭配做1~2篇保持语感并积累生单词,虽然在后期上手真题以后确实感到模拟题与真题的难度等都有很大差距,但是我大概这五六个月积累了上千个生词,也并非是一件坏事。

在英语之外,三门专业课才是我的大头,真正开始跟着张老师进行学习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三门专业课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美术史有大量的学者进行讨论,高居翰、巫鸿、方闻、雷德侯等无一不是需要通过自己的阅读进行补充学术信息,外国美术史在很多时候也会与艺术概论一起,夹杂美学、哲学的等众多学科夹杂在一起来“为难”我这个专业小白,而在基础知识学了几遍之后会有格林伯格、沃尔夫林等学者的美学观点都需要我们对于艺术的了解更上一个层次,而中国美术史每朝每代的画家、书法家,包括工艺成就甚至墓葬壁画、建筑、石窟的宗教艺术,外国美术史的不同国别、不同主义,受到不同哲学思想所影响的艺术家,乃至20世纪以后的众多流派等等都为我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作为美术史学习的图像记忆也是学习的大头。这段时间虽然十分辛苦,但是我觉得我很幸福的一个点在于看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感到文字阅读十分疲惫的时候可以去了解艺术家生平,临摹他们的作品。其中我印象很深的一位艺术家也是我至今很喜欢的艺术家是明代江夏派的吴伟,类似这样的学习中的调节,让我在学习中时刻能感到持续的满足。
在暑假开课之前,我能感到的是我头脑中的三科学科基础框架已经基本打好,让我在花美的后期的学习并没有十分吃力,并且在暑期之后的拔高学习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花美团队注:由于我们的全程班针对的是专业度很高的考研,所以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普及教材上已有的知识,真心希望所有对花美课程有意向、或已经在班里学习的同学,能够时时刻刻都能把力所能及的基础层面的工作做好,书如果不看,没有任何的预习,听课之后不做巩固复习,将很难考好哦)
暑假之后~2019/11月
这段时间的我可以说是进入了考研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段时间我开始了英语真题的学习,政治也真正提上了日程,英语也就是在做一个掐时间的训练,主政治通过一遍精讲精练+清单式整理,3遍1000题,3遍肖八、徐涛、腿姐模拟题,这样,其实这段时间对于政治主要是一个积累与查漏补缺,我也就点到为止。
除了政治之外,这段时间有三个变动,首先是我的初审论文通过了,其次是加了艺术管理学概论一门科目并给了参考书单,最后是张老师的论述题课。到了这个时候,好像很多事情都压在我的身上,现在回想整个过程确实喘不过气,但我该做的并不是去消极看待,而是一桩桩一件件地去落实解决。
首先,我的初审论文通过说明我有参加考试的资格了,我也就在上完暑假面授课后开启了背诵模式,前期雷打不动的每天晚七点后持续到回宿舍的十一点的背诵,大概用了2个月左右背完了我自己总结的名词解释,即使自认为作为开始较早、背诵速度很快的我在后期的学习也经常感到背诵的力不从心,在十一月后期每天差不多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里,甚至会抽出将近8小时的时间进行背诵。但我的背诵工作并非是逐字逐句的背诵,但是确实是书本上知识点几乎一个不落的背诵,在将央美给的多本参考书上的内容不断对比做出整理,增加学术信息,删减重复知识点,厘清逻辑后重复进行“费曼学习法“式的一遍遍叙述,最终达到说出一个名词解释,脑子里会形成非常清晰的模块为止。
其次,今年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动就是增加了考试科目,今年的考试满分也达到了650分,其实和人文学院比增加了一定的复习压力。面对今年的变动以及两门新书,我也考虑过要不要换学校,但是还是决定做这个吃螃蟹的人。张老师可以说是我在考研中对我帮助最大的老师,其中一个就是花家地在全程班之外,免费为考艺术管理的同学们组织了艺术管理学概论这门课,我也不必盲目复习浪费时间,同时可以不仅拘泥于课本上的内容而有了延伸补充,并且针对可能出题的地方对我们做了训练。(尤其是今年预测到的文旅融合以及艺术科技都成为了大题,而策展人等名词解释也都囊括在了学姐的讲解范围内,让我真的打心里十分谢谢花家地团队的各位老师们。)

另外一个就是论述题了,它作为试卷的大头,也必然是我们跨考生的硬伤。张老师所为我们开设的这个班可以说是让我直面我自己的不足,也逼着我去全方位的搜集相关题目的学术信息,我从最开始的一篇论述题需要3~4小时起稿到最后的一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一份较为完备的论述,可以说很大程度归功于张老师2019年10月-11月期间每次直播批改的鞭策哈哈哈。张老师对我而言最大的帮助并不在于说是对于基础科目(当然基础科目讲的对我来说也是确实特别特别好,比心),而是在于在这段时间内帮助我建立了属于我自己的学科体系,并且培养了我的学术研究意识,也就是帮助我实现了思维上的转变,这也是我认为对我考上研究生来说,最重要的原因,没有之一。
2019年12月~考研前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黎明前的黑暗,每天断电才出自习楼的人突然增加,背书的时候也不再是孤零零的几个人,英语作文模板、政治肖四、专业课的背诵的声音基本从早到晚都可以听到,那时候应该每个人都拼尽了全力吧。
在这段时间里,我除了进行公共课的背诵外,更为重要的是接受了张老师所分的小班的代班班主任的意见(花美团队注:班主任机制是花家地美术史团队2019年9-12月首次独家尝试的带班方式),对可能出现的论述题问题建立我自己的答题方案。通过看张老师对各个学校所出过的论述题进行的分章节的精细统计,发现很多院校的题目大同小异。于是我根据这些题目针对学科进行分类,并且做了各学科下的基本题目及其延伸问题的准备,积攒了许多的回答材料以及论述思路,除了这一以问题为导向的应试策略之外。我还做了材料为导向的总结,比如就中国画,我做了人物、花鸟、山水、建筑这四个类别,四个大类别下如山水,还做了“书斋”、“云山”、“实景”、“小景”等许多分类,让我无论在任何一个关键词下都有话可说,任务量虽然大,但是其实前期的基础真正打好了后,并不是一件很费时的任务。(花美注: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无论考全国哪一所院校,本质上都是从基础出发,无论多难的题目,都需要依托于对于基础的熟能生巧的把握,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定要抓基础,胜于一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考研有很多二战人员,但并不一定代表基础好)

而对于艺术管理学来说,整套的工作一定是自己来做,这段时间内除了建立了一些知识清单体系之外,对于书上的脉络式知识点也会进行表格汇总,同时摘录了书上提过的所有管理学家的名称及其对应观点。而除了这些知识点外,我也会相应建立这一科目的答题应对方式,艺术科技、艺术评论、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等基本艺术管理方向涉及的方方面面我都做了相应的汇总。总之,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我做了大量的复盘工作,这也是保证我在考场上可以立刻输出的底气所在。
03、准备心得
一、端正心态,认识自己
在开始准备考研之前,看了很多高分经验帖也关注了一些学习区up主,但是后期意识到很容易形成一种自己和他们一样优秀的错觉,所以我开始要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诸如此类。
和大家一样,考研只是人生中的一个插曲,一个短期目标,那么考研这个小目标是开启下一个人生阶段的第一步。所以从择校开始,除了认清自己的个人能力,更为重要是在对考研成功,乃至研究生阶段结束后的下一阶段有很清楚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安排,它不但能对当前的选择有指导作用,对未来的期望一定也会成为考研路上一直推动自己前进的真正积极的暗示。让自己在这段时间内心无旁骛、高效学习,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
除此之外,考研是一场拉锯战,因此需要做出规划,除了前文我说的我的大概一个整个学习周期之外,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做规划的思路。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时间管理工具,也会有很多学习up主来推荐做to do list的方式,但是我比较推荐的是做一个相对有缓冲的规划。就像我在下表中所说的,不要在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所有计划安排的满满当当,而是在有一个对这些学科学习思路的一个宏观认识上,根据自己的水平,将大目标化为小目标,把长期的学习过程划分不同的阶段,来逐步击破。

二、备考经验、参考书目的搜集与使用
目前,考研是一场信息战,合适的借鉴他人的经验能够让学习准备事半功倍。在我去学习他人经验时,以下的几类信息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
- 与我类似情况的备考长期规划
- 最推荐的参考书、网课
- 他人在备考中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
通过对他人经验的参考,让我对考研准备的整体周期有一定认识,也就是说,对于初次准备考试的同学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很多这种经验帖确实很容易让人沉迷,所以适可而止就可以啦。
另外,对于参考书的选择也是取质不取量,这个质指的是在选择了合适的参考书后能够认真对待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道题,对需要总结的不断总结、回顾,对需要背诵的保持反复背诵。
三、学习思路
在备考学习中,学习应该是有相对最优化的方案的,我认为这是学习一门全新的领域的时候最应该建立起来的意识。
1、建立学习清单不断复盘
在我备考的大概一年半的过程之中,我一直坚持做的事情就是坚持,像前文说的坚持积累单词,坚持做清单等等。就拿艺术管理学概论举例子,这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面对央美给的两本书我该如何准备才能达到能够备考的程度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不能像对两史一论的准备一样在首次就进行长时间的十分细致的工作,于是我要求我自己在首次阅读时跟着目录来厘清每一章、每一节的思路框架,并且对涉及的所有相关学者及其理论高亮标出,方便进行二次阅读。在之后,我会借助excel、 marginnote之类的软件来进行逻辑梳理,持续复习。(在此我想特别说提醒一句,就是千万不要花太多时间来研究电子软件,适可而止就可以了!只要有效果就好!)

2、渐进式学习,培养学术思维
这一点也是借鉴了张老师让我们来建立自己的名词解释的思路,即是通过阅读不同学者对单一命题的论述,对他们的观点根据专业梯度来进行相应的摘取与积累,达到对某一个名词的学术认识不断深入的目的。
但是我对于这方面的实践是根据我自己的情况进行了一定调整,比如在最开始我会去尝试阅读例如阿诺德·豪泽《艺术社会史》、格林伯格《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等一类或有专业方法论支撑,或有一定学术深度的文章的时候,我会发现其中国无论是所举例的艺术史家观点还是一些作品,如果没有建立在非常扎实的背诵基础上,经常会出现对不上号的情况,这种阅读障碍的出现会对我的学习工作带来非常消极的暗示,所以也就很难真正了解其真正奥妙。所以我会在碰到某一本论述某一问题的专业文献时,就会相应的在我的知识清单上及补充书名及其章节内容,而并不要求在第一次阅读时就对其完全掌握,其实我最终大量的阅读工作都放在了十一月十二月,这段时间我的工作重心主要就在最终的整理与复盘。其实只要前期的基础扎实,拔高过程是非常快的。
四、认识所考学校特点,及时更新学习资料
艺术管理学院是从人文学院分出来的学院,与人文学院有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很关注时效性。在阅读《向艺术致敬》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书上的材料、政策等存在落后于当下的情况,而真题从Banksy到文旅,从苏轼《枯木怪石》到叶永青,都强调了对当下艺术市场的观察能力。所以在复习开始,除了会拍照或者是截屏来积累阅读中碰到的优秀文本之外,会通过artnet、雅昌、artsy,以及央美艺讯网来会关注前沿学术信息或者是艺术市场中的时事,通过“看一看”来记录,最终在12月来整理答题思路的时候也能够回顾整年的大事件,并把这些信息作为非常具有时效性的材料来进行对书本的补充。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都是照着别人的脚印前进,但是应该最应该的是时刻以自己为中心来参考调整。在整个的备考之中,我始终相信万丈高楼平地起,也是内心对艺术的热爱支持着我一直前进。考研虽然只是三岔口之一,但是选择在这一领域深造,一定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不是对机械工作的自我感动,一旦认准,希望大家都能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