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 聆听世界美妙

2021年3月3日是第22次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WTO)最新报道,超过全世界人口的5%,也就是4.66亿人患听力损失,其中包括4.32亿成人和3400万儿童。
我们用耳朵听见世界,但如果耳朵受伤、生病或是因为遗传因素导致听力受损,造成听力障碍,将对人们的生活、身心都造成影响。
有数据统计,我国听力障碍人数近3000万,其中约七成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听力障碍,年轻人出现耳鸣耳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甚至有出现听力障碍的初中生患者,听力受损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耳部感染
儿童耳部感染的发生率比成人高,部分原因是因为连接中耳与鼻子后部的咽鼓管,儿童的宽短且平直,鼻内分泌物更容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炎。
游泳引起的耳部疾病主要分为外耳道炎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数是游泳时耳道进水、呛水引起的,常见症状主要有耳朵不适、耳朵闷胀、耳痛、耳廓牵拉痛、听力下降、流脓等。如果发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可能因治疗不及时而导致严重后果。
耵聍栓塞
有人出现耳闷堵感,伴随听力下降,就医后被告知是“耵聍栓塞”。耵聍就是俗称的“耳屎”。
掏耳朵后发现听不清楚声音,这其中的原因有二。最常见的原因是掏耳朵时把耵聍捅到了耳道深部,妨碍了声音传递到鼓膜。原因之二就是掏耳朵时挖得太深或者手被外力撞击,不小心捅破了鼓膜。
除了油性耵聍需要及时清理,一般不需要主动清理。及时治疗耳道狭窄,保证通畅的耳道;鼓励老年人和儿童多咀嚼——这样就不容易形成耵聍栓塞啦。

耳鸣
双耳总感觉有嗡嗡地响声,这就是耳鸣,即在无外界声源时却感受到声音,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活、工作及精神压力的增大,耳鸣的发病率从3%~4%上升到了10%~20%,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整体来说,耳鸣首先与年龄相关。60岁以上人群因听力减退,耳鸣的发生率可达25%~30%。不幸的是,耳鸣也开始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二三十岁的耳鸣患者也不少见。
有时,耳鸣还可能是噪音性耳聋的先兆。很多人以为耳鸣是因为上火或肾亏所致,错失了早期诊治的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耳硬化症
耳硬化症临床表现第一个特征是耳鸣,这类病人没有出现听力障碍时就很容易忽略。第二,它会导致非常缓慢的听力障碍,这种听力障碍缓慢到病人难以察觉,只会被周围的人察觉,误认为是情感认知障碍,谁都没想到是听力障碍导致的。
耳硬化症的发病是因中耳中的一根听骨卡在某个位置影响传导功能。这个病跟遗传关系密切,已经知道跟4个基因突变有关,临床上发现有家族聚集的倾向,很容易误诊。治疗上没有药物可以服用,但是手术和助听器通常有效。
耳石症
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疾病。耳石是啥?内耳前庭器官中有两个结构,叫做椭圆囊和球囊,里面正常情况下都长有一种碳酸钙结晶,看起来像颗粒状的小石子,我们管它叫“耳石”。
通过在特定的头位和体位下诱发眩晕观察眼震,医师可以确定耳石到底跑进了哪个半规管中,然后依据检查结果进行手法复位。手法复位一般来说无创伤、治疗时间短、无严重并发症,多数患者起效立竿见影,少数复杂型耳石症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
耳气压伤
要耳朵感觉舒服,两侧的压力必须相等。过大的压力差,则会造成耳朵损伤,被称为“耳气压伤”。
当飞机下降时,中耳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鼓膜内陷并紧绷,此时乘客就有可能感到耳朵疼。
对大多数咽鼓管功能正常的人来说,耳气压伤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如在飞机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可以通过打哈欠、吞咽、咀嚼等动作,或者进行“捏鼻闭口呼吸法”等促进咽鼓管开放,调节中耳内外压平衡。
突发性耳聋
“突聋”是突发性耳聋的简称,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40岁~50岁发病率最高。
突发性耳聋大多数都可以治愈,但对于病情非常严重、合并眩晕症状、本身就有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紊乱、烟酒无度等慢性病的患者,治疗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不能完全恢复。此时,就需要患者佩戴助听器。
耳朵,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听力健康,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顺畅,健康生活,聆听世界美妙。让我们一起爱耳护耳,愿“人人享有听力健康”,幸福过好每一天!

部分来源:《大众健康》杂志、健康报

耳疾相关核保指引
中耳炎: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大类。
投保时需要完整病历及检查报告(包括听力检查、CT扫描等)
不影响听力的情况下:寿险可承保,重疾险、医疗险一般需除外
影响听力的情况下:寿险、重疾险、医疗险可承保,医疗险一般需除外
更多疾病核保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