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快乐的真谛
读《人类简史》,作者回顾人类文明发展一万多年来,经历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开始探寻关于快乐。看人类智慧能够创造文明、工业,是否能够制造快乐,现代人是否比古代人快乐,富翁又是否比普通人更幸福。阅读过后觉得写得太好,做个小小的笔记。
科技发展至今,我们大概从生理上知道人为什么能感受到快乐。其实心理和感情世界,都是由复杂的生物化学机制决定的,包括数千亿个神经元,血清素和多巴胺。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好事,是中了彩票或者升值加薪,那都是引起引起快乐的诱因。而使我们真正快乐的,是血液中受刺激产生的各种激素,和大脑皮层中闪现出的小小电流。
可惜的是,人体千万年来演化出来的生理结构对快乐是有限制的,它把快乐维持在恒定水平。不断追求快乐不利于把基因遗传下去,就像我们的审美疲劳机制,谁在寻求同样的快乐,它就给上一棍子,让你麻木到没有快感。所以幸福是短暂的,痛苦才是永恒,我们只能把快乐当成一种恩赐。
通常来说,每个人的生化系统就像一个恒温空调,快乐程度在里面波动。有些乐观的人,他们情绪会在6-10分之间徘徊,大约稳定在8分。有些人比较悲观,他们可能在3-7分波动,可能稳定在5分。如果我们认可这个恒定快乐系统,我们会得到和平时差别很大的结论。过年的时候,我们总会说恭喜发财。参加婚礼时,我们可能羡慕别人找到好老公。而父母总会叮嘱儿女好好学习找到好工作。然而无论是赚大钱,找到好老公、考好成绩或者有好工作,都不能真正改变我们恒定快乐的系统让我们感受到长时间的幸福,它只让我们短时间之内受到刺激开心一阵子,但很快会回到原点。那就是乐观的人一直心情愉悦,悲观的人郁郁寡欢。
其实也有东西能改变我们的生化恒定系统,带来无尽的快乐。那就是嗜酒,毒品和性爱,但后果就是无尽的深渊。
快乐除了由生理上的机制决定,其实也可以从心理上寻找答案。对,那就是另一层理解——关于生命的意义。
举个例子,养小孩的每一步可能很痛苦,我们要不断地换尿布,喂奶,处理孩子哭闹和脾气。但把小孩子养大成人,就是大部分家长快乐的源泉。这里我们能看到,不能看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感受是快乐还是痛苦,要看我们生命的整体,是不是有意义,有没有价值。如果生命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如果生命没有意义,那么在顺境中也会度日如年。
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呢?中世纪的人坚信一直行善积德,死了之后可以到天堂获得永恒的幸福。70年前解放军们守护家园,为国捐躯在所不辞。他们有不同的信念,这些信念会赋予当下的生活一种充满意义的错觉,让当下觉得幸福。《人类简史》提到,人类文明是构建在想象中虚构的产物。我们可能笑话天堂并不存在,认为能上天堂就是幸福是错觉。其实国家也是我们构想出来的概念,保卫国家有意义这种想法其实也是错觉。同样的道理,公司,教育,知识都是我们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概念,我们也可以认为老板开公司赚钱,老师教书育人和科学家拓宽知识的边疆这些有意义的事,只是我们一个又一个错觉罢了。那为什么我们还是认为这些事情都有意义呢,答案是大部分人的错觉都恰好一致。
如果人类文明就是想象的产物,那生命的意义,就是一场自我欺骗了。
根据上面两点,我们可以推导一些其他的结论:
比如,现代人不会比古代人更快乐。历史的发展,文明的发展,我们身体里的生化机制并没发展,那个恒定快乐系统没有进步。在农业文明之前的采摘社会,古人可能过着一顿饱一顿饿的生活,农耕的出现解决了饥饿难题,代价是让人一年到头在水稻田里耕作。很难说从早到晚弓腰种地的生活能比狩猎时代更快乐。
又比如,能力更强的人比普通人更幸福。现在的我们比起以前的人更容易买到止痛药,我们更期望立刻马上得到快感和舒适,也越来越不能忍受疼痛。这么说来,我们受到痛苦的程度可能还要高于前人。
其次,快乐并非如大多数人期待,是源于金钱和健康。其实更长久和明显的快乐来源于我们所处的人际关系中,比如温暖的家庭和亲密的爱人,或者相互支持的朋友。他们的意义远大于金钱和健康。
还有,快乐并不取决于外部条件,而在于主观渴望和客观条件之间是否相符。网上总说,人最大的痛苦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又说,大部分人内心的挣扎和感受到的痛苦是我们的期望和现在能力的差距。
那我们能够怎么让自己稍稍更快乐一点点呢,至少减轻一点点痛苦呢?结合本书其他章节内容和我之前所看到的其他信息,提出几个可能有效的途径。
1. 信佛
释迦牟尼看着身边无数人陷于苦难之中,他认为是人类的痛苦是由欲望带来的。穷人梦想着要变富,有一百万的想要一千万。人类追求财富和权力,获取知识,生儿育女,建起宫殿。但不论取得多少成就,却仍然无法满足。遇到不喜欢的事,就想躲开;遇到喜欢的事,就想维持并增加这份愉快。但正是因为欲望不止,人心就永远不会满足。
如果有一种方式可以跳出这种恶性循环,那就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执念于它带来的感受。比如说,虽然感受悲伤,但不用希望要终结悲伤,于是虽然悲伤依然存在,你却也用不再为此而感到困扰。同样的,虽然感受快乐,但不要希望快乐继续,于是虽然仍有快乐,也可以不用失去心中的平静。
其他的我也解释不清楚,交给你慢慢去了解了。
2. 保持足够睡眠,维持充沛的精力。
刚刚说到,快乐的生理反应是多巴胺的刺激。其实每个人的多巴胺都是有限的,而熬夜会消耗过多的多巴胺,让我的肉体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快乐的能力,并再也无法挽回。
保证足够的睡眠,是让我们生理上有感知快乐的基础,有充沛的精力,我们才能给自己不停地打强心剂。刚刚说到,生命是否有意义是需要自己给它赋予的。如果我们想做的事恰好世俗认为的成功一致,我们更容易感受到意义。但很多时候我们有自己的想法,跟父母希望我们成为的人有比较大的区别时,比如想要做视频博主,从业电子竞技,支持环保等。我们可能面临别人怪异的目光和质疑。这时候就要我们自己给自己洗脑,告诉自己我想做的事情其实也是有意义的。而不在别人的洗脑中失去自己的真心。
3. 了解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几乎所有面临的烦恼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烦恼。例如,如果我因为自己考试不好而不开心,那是因为我看到同学成绩优秀。如果我因为自己长得丑而自卑,那是因为我看到旁边的帅哥。人经常倾向于让自己进入和别人比较、竞争的状态,让自己痛苦不堪。
更让人痛苦的是处理不好亲密关系,比如父母和孩子,夫妻双方。我们总觉得自己总为对方着想,为对方付出太多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苦恼。我们为对方付出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是无私的。其实我们行为的动机只是为了对方肯定自己,得到内心的满足,这其实是自私的。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理论,认为人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如果在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伤害了对方,这就是自己选择的代价,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后果。
如何能让自己得到满足感,那就不能想着得到某个人的肯定,而要得到大家的肯定,这就是阿德勒提出的“共同体感觉”。他说人得到幸福可以通过在集体中谋求更重要的位置,或者为集体做贡献。
再写下去又是一篇笔记了,详情请观看《老高与小茉》的介绍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f4y1y7M6?from=search&seid=16397981368739913872
4. 如果可以,做不同的选择
人长期感受同样的快感,可能会审美疲劳的,比如长期宅在家看动漫,打游戏。宁静看书有宁静的闲适,但人不必长期让自己处于同样的状态,有时要给机会自己感受朋友聚会的欢乐,感受自然粗狂的魅力,感受西餐厅高脚杯的奢华。有精力的时候让好奇心奔跑,发掘世界的刺激,累了的时候回床上躺着,享受有瓦遮头的安稳。甜酸苦辣咸,尽量让自己感受不一样的味道。
5. 写日记,微博,朋友圈都可以,记录下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阿德勒不主张自己和别人比较,这回带来烦恼。而自己和自己比较,看着自己从弱小慢慢变得强大,可能这也是自信心的来源吧。
附《人类简史》简述连接,
https://mp.weixin.qq.com/s/_uOHKI9BAYupj3K8eNmU0g
也可以在喜马拉雅搜《晓书童频道》收听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