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翁鍾情前室耶

陳寅恪叢考
張求會《陳寅恪叢考》,有陳氏圈點陳衍《宋詩精華錄》一則。
『陸游:沈園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踪一泫然。
【陳衍原評】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就百年論,誰願有此事?就千秋論,不可無此詩。
寅恪先生批語:“百年”,“千秋”,語甚妙。
求會謹按:石遺評語末四句之尾字(論,事,論,詩,)均有陳寅恪先生所加墨圈。』

齊東野語
陸游作此詩時年七十五,繼配王氏去世兩載。《齊東野語》 放翁鍾情前室 一則,詳述陸游唐婉情事始末。唐婉亡後沈園三易其主,開禧乙丑歲暮,陸游八十一歲,夜夢遊沈氏園,作兩絕句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裏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嘉定元年,八十四歲陸游再過沈園,作《游春》詩,【沈家園裡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越明年,放翁辭世。
陳世崇《隨隱漫錄》卷五有 『陸放翁宿驛中,見題壁詩,詢之,乃驛卒女也,遂納為妾。方餘半載,夫人逐之』語;陸游“細雨騎驢入劍門”後又納楊氏生二子一女,《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子聿即楊氏所出。
“多情應笑我”之坡翁於妻子王弗有“十年生死兩茫茫”詩,於王閏之有“惟有同穴,尚蹈此言”誓盟,王朝雲有惠州六如亭存焉;放翁情史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周密“鍾情前室”言者,謂其“心在天山,身老滄州”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