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实现认知升级的却是极少数?分享一点个人对于学习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只看符合自己胃口的内容,对于那些挑战了自己固有观念的内容,我们会本能地回避,于是各种软件的智能学习功能会自动过滤掉那些你永远不会点开的内容,这样慢慢地,貌似你好像学到了很多观点,但其实大多数时候只是在站队。 而撇开内容上的良莠不齐不谈,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平台只能算是信息分发平台,只能让你短暂地,快餐式地解决自己的饥饿感。这种毫无怀疑精神地填满自己精神的空洞,只会让自己很快陷入新一轮的饥饿之中。
这是一个知识焦虑的年代,但却又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被巧妙包装”的所谓的知识。但看多了,你就会发现这些其实大多都只不过是类似于“茴”字的几种写法。
仔细想想,当你在看很多B站视频或者知乎上的很多文章的时候,它们真的能激发你去思考,尤其是深度思考吗?
据我观察,大多数人都不会。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只看符合自己胃口的内容,对于那些挑战了自己固有观念的内容,我们会本能地回避,于是各种软件的智能学习功能会自动过滤掉那些你永远不会点开的内容,这样慢慢地,貌似你好像学到了很多观点,但其实大多数时候只是在站队。 而撇开内容上的良莠不齐不谈,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平台只能算是信息分发平台,只能让你短暂地,快餐式地解决自己的饥饿感。这种毫无怀疑精神地填满自己精神的空洞,只会让自己很快陷入新一轮的饥饿之中。 自从上世纪互联网诞生之初,很多人曾经振臂高呼:“世界将要变成平的啦!”但当我们今天再看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时,诚然互联网虽然的确让更多人能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但世界却并没有因此变平。反而,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在智识方面的差距还有不断拉大的倾向,一道道隐形的高墙正在筑起,挡在了不同阶层的人面前,尤其是在这次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上的种种言论,更让很多人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我看到,互联网正在令我们彼此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误会越来越深,让我们离矛盾、偏激越来越近,离包容、真理越来越远。
正如美国作家Clifford Stoll所说:“数据不是信息,信息不是知识,知识不是领悟,领悟不是智慧。”
互联网上的大多数文字或视频内容,除去纯娱乐内容(占去了一半以上)外,绝大多数只是归为数据,充其量只能算信息,能称得上知识的实则少之又少。

Clifford Stoll这句话其实道出了学习的几个不同的境界,我们很多人学习都还只是停留在数据和信息的被动接受阶段,能达到有所领悟的人并不多。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到了三十岁左右思维、三观其实已经趋于固化,很多观念在此之后想要改变会越来越困难。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固化,往往就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按照一套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而行事,而逐步放弃了思考,尤其是反思。
如果没有反思,我们就很难意识到我们很多思想观念的过时与谬误,最终也只会导致我们所作出很多选择和决定是短视的,不明智的。当我们迷茫的时候,会直接选择随波逐流,或者直接躺尸,回避问题的存在,而不知如何真正去寻找解开内心诸多困惑的方法与途径。
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更要培养自己高质量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力。 这里分享几点我自己这些年读书与思考的几点感悟: 1. 想要系统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建议多看书(也可以看一些优质的纪录片),因为书籍往往是经过更长时间沉淀下来的知识,更为系统,也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 无论通过看书还是看视频,还要学会多问为什么,这里建议可以一边看书,一边随时将自己的思考或疑问记在旁边,还可以写读书笔记。我本人就是一个读书笔记的长期坚持者,这些年差不多写了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不断结合书中的内容,对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进行检验与审视,如果自己原有的,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与书中不符,先不要着急下结论,先去思考到底是自己之前的观念有问题,还是是作者的问题,通过不断追问,让自己逐步看清真相。记住,对于一件事情,无论你熟悉还是不熟悉,都不要匆忙下结论,多问为什么,一定不要被自己的曾经经验所导致的狭隘蒙蔽了双眼。
3. 读书要有先后次序,这样有利于形成系统性的,网状知识体系。当你每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建议你首先看着封面的标题问几个有关这个话题的问题,尽可能多,当你能想出的问题越多,就说明你越有可能将这本书更你之前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你可能经常在书店看到讲人工智能的书,同时假设你之前看过一些新闻报道、科幻电影或小说,了解一些皮毛,它是否本能地让你去思考一些有关人工智能的常见疑问:
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如何实现智能化的?
人工智能能用来干嘛?
人工智能跟互联网、计算机的关系是什么?
我之前看过一些科幻电影(或科幻小说),有关人工智能的,这些电影里面的场景真的能够实现吗?
目前人工智能主要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我所从事的行业将来有可能收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助于你在阅读的时候,不断激发自己对于阅读此书的兴趣,也能让你对于这个话题有更多更深的思考。
不要盲目地去刷一些高分图书,建议在阅读之前,先按知识门类列一下书单,或者看看豆瓣上很多读书达人分享的书单(例如哲学书单)。
有哪些格局比较大的书籍值得推荐? 4. 建议多做比较阅读,例如就中国历史,可以将中国人或外国学者写的中国史放在一起读,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比较阅读能够为你时常切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出发来审视同一个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自己陷入到狭隘、保守的窠臼中。例如当我阅读大量不同人写的中国历史之后,我会对民族主义和“华夷之防”的狭隘历史观时刻保持警惕。 最后这里澄清一下,我并不是说B站上的所有资源都没有价值。B站上面很多的纪录片和公开课资源都是很优质的学习资源,但是问题是,你是不是为了主动寻求某些答案而去看的,你看的时候是不是在不断发问,甚至是时常抱着批判和怀疑精神。你有没有主动地将新的知识整合到自己之前的知识体系当中,形成一种更深邃的思考力。
© 本文版权归 Mike Zh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