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人王维吉:悲欢离合本人事,一一乃以影取之
一、属于“灯影子”的时代
会宁皮影戏始于明清时期,至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通渭等地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匮乏,而地处陇中的会宁土地肥沃、粮产丰富,许多通渭人迁居至会宁,也带来了当地的皮影手艺。通渭皮影与会宁特色的灯影腔进一步结合后,形成了如今会宁独特的皮影文化。
作为甘肃地区人文传统的一部分,每逢春播与秋收,皮影戏艺人便活跃起来,为各地村社出演神戏。五十年前,王维吉正是这样与皮影戏结缘的。那时,甘肃定西的艺人高海山来到丁家沟表演了几日皮影戏,年少的王维吉深为那场光影声色的盛宴所震撼,在好奇与热忱的驱使下他决定跟随高海山从艺。
“那时候只是打下手,也没有拜师。”多年来,戏班辗转于会宁北乡的柴门、刘寨、头寨一带演出,王维吉虽没有徒弟的名分,也跟着学唱了十年的皮影戏。后来离开了戏班,开始独立唱演的生涯。再后来,王维吉便与自己的兄弟、舅子以及两位定西的朋友一起组成了戏班。
1980年,会宁县调演时,只有一家成姓皮影戏班在列,而随着皮影戏在当地的蓬勃发展,戏班数量也不断增加、盛极一时。王维吉现今是当地知名戏班的主唱兼班主,历史最为悠久的成姓皮影传承人成定余师傅演出时,也总会邀请他。
“采访的人可多,澳门的、香港的,还有美国的,都采访来过。”王维吉骄傲地说道。像许多在拉家常时露出骄傲神色的老人,他脑袋稍稍向后仰了些,睁大了眼睛看向我们,似乎在期待一些回应。
二、“我好像被时代落在后面了”
王维吉总觉得事情与过去不太一样了。他第一次意识到变化,是新近的一些皮影班底中出现了陌生的乐器。传统的皮影戏班底往往备齐大小锣、抱鼓、干鼓、钵、三弦已算得周全,作为老牌的戏班,王维吉所在的乐队正是这般配置,样样俱全。而近两年,电子琴的身影也逐渐出现在一些表演中。这偶尔会使他感到惶恐,那是一些他未曾掌握的内容,但是时代正在滚滚向前,“可以理解”,他说道,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音色,它们也能够展示出我们的传统乐器传达不了的情绪。
时至今日,王维吉的戏班仍坚持表演旧剧目,除了出于对传统的坚守之外,也有一份更加无奈的现实阻力。他不无遗憾地喟叹道,即便是新的唱腔,在县里也是吃不开的,甚至由于电影电视等流行文化的冲击,皮影戏这种古老的文化现在已鲜有人愿意了解。在如今的农村,皮影戏多是供敬神唱庙会之用,传统皮影戏中供观众娱乐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乃至家庭琐事的内容渐渐边缘化,而《香山寺还愿》《武当山还愿》等敬神的愿戏则成为了最常演出的剧目。近来有些地方,甚至已举不起新年的灶火。
实际上,每年元宵节时,当地会组织皮影表演与比赛,但奖金往往抵不上艺人在城乡间往来的交通开销。王维吉说到此处时似乎是忧伤的,但很快他又抛去了这种情绪,向我们展示起两年前他参加会宁县第一届民间文化艺术节·皮影戏调演赛所获的二等奖证书。在赛事上他演出的剧目,照旧是传统的《诸葛亮祭灯》。谈到这次经历时,王维吉洋溢着热情,打开了自己屋中上锁的柜子,分享他小心翼翼收藏好的诸多证书奖状。会宁皮影戏讲究“一说二笑三唱腔”,而在当地百姓的评价中,王师傅的捉线子以及说笑唱腔均是首屈一指。
但是技艺超群的王维吉师傅对皮影戏的传承却颇感焦虑。“这个东西养活不住人,传承不下去。”子女因为忙于学业与工作,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学习与传承皮影戏的手艺。“王师傅,有空教教我皮影戏呀”,这是王维吉作为戏班班主,在村落中时常听到的打趣。起初他分不清真假,也会为有人愿向他学艺而兴奋得意,但每每调笑的话音沉寂后,似乎什么也不会发生。王维吉有些苦恼。
三、我们奋力留住的那些东西
王维吉神秘兮兮地从另一个房间中搬来了一个褪色木箱。打开箱子,里边整齐地码着许多牛皮制作的皮影,线子、头梢、动物、场景,一应俱全。据他介绍,箱中的皮影多是从清朝或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年代久远,千百场表演下来,皮影都已被煤油灯熏黑,色彩看似黯淡了许多,但皮影一旦舒展开来,阳光透过线子,原本斑斓艳丽的色彩又全然显现出来。
在访谈的过程中,王维吉的孙儿也总在身旁聆听与游戏。当我正笨拙地观赏把玩这些珍贵的皮子时,王维吉情绪饱满地介绍起了箱中的皮影,一拿起人物,老艺人的手便按捺不住又操弄了起来,人物在我们眼前活灵活现地舞动。那会儿,我们都诧异而钦羡地睁大了眼睛,而他的孙儿脸上也露出了类似的神情。不知道五十年前,王维吉第一次看见高海山的皮影表演时是否有着相似的情感,而他心中涌动着的爱与火焰,会不会沿着血脉传递下去。
2014年,白银市聂家窑皮影戏因老艺人离世、后继乏人且皮影实物无存而惜断传承。这为会宁的皮影戏保护与传承敲响了警钟。
高尔基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神戏”的皮影戏逐渐缺失了立足的背景,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传承断层,现下依靠演出得来的经济收入亦无法支撑现有艺人生活,薪火相传的皮影艺术在这个时代面临着空前的困境。
2007年,会宁皮影戏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会宁县皮影艺术文化馆在汉唐街落成,并组织申报了一批皮影戏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馆设立起公益性岗位,为前来演出的传承人每月发放1500元人民币的补贴,而这一批传承人编写排练了迎合时代潮流、弘扬当地文化的剧目《多彩白银》,并多次作为会宁名片演出。
在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王维吉又向我们展示了一番他从前表演使用的道具,以及表演时悬在幕布之上鲜红的条幅,条幅上书“云霞万影,丝竹千声”。摩挲着那块陈旧泛皱的红布,老人的脸上漾起了一丝骄傲与满足。
“您现在还唱吗?” “还唱的,就是喜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