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朝九晚N上班族系列|| 2021年2月阅读总结
本月读完两本短篇小说集,躺在想读list上很久的李沧东的《烧纸》和艾丽丝·门罗的《好女人的爱情》,门罗全集阅读进度:8/14。读了一本薄薄的论述数字时代大众心理的《在群中》,也是我的第三本韩炳哲。重读了两本工具书:《搞定》和《助推》。在读中有两本,分别是讲述最近三四十年真正的平凡美国肖像《下沉年代》和《图说中国绘画史》。

1、艾丽丝·门罗《好女人的爱情》

《好女人的爱情》是门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读的第八本门罗,很难得的是我几乎喜欢里面的每一篇故事,尤其喜欢最后三篇《富得流油》、《变化之前》和《我母亲的梦》,在后面两篇里门罗比较少见地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
《我母亲的梦》这篇同时也收录在门罗自选集《传家之宝》,可以说是自传色彩极其浓厚的作品,探讨的是女性在进行艺术追求甚至是人生追求的过程中与女性规训发生矛盾与冲突,必须做出取舍所面临的道德伦理困境。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旨演讲中,门罗说:“我从来不知道‘女权主义’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不过我的确是个女权主义者。但门罗从来不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这一点深刻地体现在她的作品里,在这篇故事里也是如此。“我的母亲”最后与“婴儿的我”意外和解,依靠自己的音乐才能在一家广播乐团找到了一份体面的、收入颇丰的工作,将职业和生活完美结合在一起,又找了一个相互理解的小提琴演奏家的丈夫,再次步入婚姻。
“我的母亲”热爱小提琴,却没有彻底追求事业,放弃婚姻和孩子。很显然这个“happy ending”不那么女权,但最终的“妥协”不代表失去自我,就此与男权社会握手言和。在门罗看来,女性的自我追求与母亲之间从不应是简单的对立和矛盾的关系,她希望通过描写女性在面对各色关系时真实的艰难与困境,来还原残酷的现实。她充分尊重女性的每一种选择,拒绝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价值输出,承认差异化,允许多元选择的存在,这是属于门罗的“女权主义”观点。
2、李沧东《烧纸》


相较于作家身份,无疑李沧东的电影导演身份更为人所熟知。但其实早在他的电影处女作《绿鱼》在1997年上映之前,他的小说处女作《战利品》就已于1983年发表。李沧东小说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小人物,他将底层弱势群体置于剧烈历史变迁之下,关注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体的影响。
在这本短篇小说集里,同名小说《烧纸》、《脐带》和《祭奠》可以说同属于反映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现状的“分断文学”,除了再现同族之间战争带来的难以平复的伤痛和对战争的反思之外,“代际记忆的断裂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也是李沧东所最为关心的。
除此之外,小说集里的《为了大家的安全》、《空房子》、《一头有心事的骡子》和《为了超级明星》则把关注点聚焦在了急速的工业化下摇摇欲坠的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在物质的持续进步下,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 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日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绷与脆弱。这不仅是韩国的问题,也是整个世界共享的问题。
3、韩炳哲《在群中》

本书主要体现了韩炳哲对数字交流的观察,开篇前两章便是韩炳哲对现在社会的控诉:
这是一个私密被展览、隐私被公开、充斥着轻率言论和敬意全无的时代,私密空间不断萎缩,;这也是一个缺乏平和、自制,愤怒无法集聚成力量,迅速膨胀和消散的愤怒时代。
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的一类人是“数字人”,匿名出现,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自愿地自我展示和自我曝光,每个人都在监视别人,每个人也都在被监视,当今社会堪称一个数字全景式监狱。
虽然我们摆脱了工业时代机器的奴役,但如今数码设备,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强制、一种新的奴隶制度。点赞数、好友数……一切变得可数,一切变得同质化,我们自我强迫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感觉还和“自由”相伴相随。
本书于我有两点启发:
一是关于“愤怒社会”,现如今到处都充斥着“愤怒”, “愤怒”的确可以调动和捆绑注意力,但绝大多数都来也快去也快,参考整个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愤怒”绝不止于冲动,它是一种能力,能够改变现状,创造未来。但是很明显现在的我们注意力已被严重稀释,甚至连“愤怒”都无法持续太久,我们的改变未来的能力似乎也正在消失。
第二点是如今的交流媒体促进的是放任、随意和短效,在交流和信息唾手可得的年代,信任和责任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忠诚和深情亦是如此,木心先生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当今和未来都没人能够再写出来了。
4、 理查德·塞勒 /卡斯·桑斯坦《助推》

看完《助推》很难不脊背发凉,因为你会发现以“独立人士”自居的自己所引以为傲的每一个“自己做的决定”都掺杂了难以计数的偏见和非理性。
本书作者理查德·塞勒“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他展示了这些人格特质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人决策以及市场成果”,因此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本书的最大目的是希望政府和公司可以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的知识对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制作更便民的公共政策的工具,引导人们在教育、投资、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让人们更健康、更富有、更幸福的决策。但是作为“个人”的我,更大的收获还是在于惊觉到自己身上存在着的种种偏见和谬误,比如锚定法则、现状偏差、可得性启发读完本书除了脊背发凉之外,我立刻关闭了几个视频网站的连续付费功能。
其中收获最大的还是“帮助人们改善其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提供反馈”这一点,学生时代的考试本质上一种高效的反馈机制,成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较为真实地反应某一阶段的学习态度和成果。但进入社会之后,尤其是不再是职场新人之后,往往就开始缺乏有效的反馈。如果长时间缺乏跨圈社交,缺乏来自上级和同事的工作反馈,缺乏刻意的思考和主动的寻求反馈等行为,停滞也因此产生。所以定期的自我审视以及主动的向上沟通和平级沟通是不可缺少的。
5、戴维·艾伦《搞定》

我始终相信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们终其一生不断完善生活范式和态度,因此定期阅读工具书算是我一项兴趣爱好,本月重读这本大名鼎鼎的“Getting Things Done”,再次推荐的原因是我本人真正地将书中所学落实到了工作和生活中,比如横向&纵向管理,两分钟原则,以及各种“情景清单”,包括琐事清单、礼物清单......
“Getting Things Done”简称“GTD”,最终目标是把各种工作、状况赶出现代人的大脑,但绝不丢弃任何具有潜在价值的想法。本书的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或者说多数人正在采用的清单模式:创建“1、2、3”优先顺序代码和每日列出的含糊不清的任务清单。而是把所有要做的任务清单全部收集起来,进行横向和纵向管理。
收获一:光有清单不够,还有对清单进行横向和纵向管理
横向管理是指:确保毫无遗漏地将所有任务记录好。比如:周会、客户会议、月度规划、旅行计划、健身计划、考试报名、身份证更新、买猫粮......
纵向管理是指:对每个具体主题或项目进行思考和协调,并跟踪其进展。也可以说是等同于“项目规划”,焦点聚焦在某一事物、状况或某一个人身上。
在实践中,我通常会以项目为维度做记录,每一个项目独立一页,列好所有的action plan以及计划完成日期。同时对需要进行汇报的上级或沟通的其他部门,由于交流机会少且随机,同样独立成页,日常记录需要沟通的事项,这样即便临时得到通知,也能做到不慌不乱。
收获二:处理任务流程规范化

收集到任务后,首先要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行动,如果答案为“是”,那么必须决定以下三件事情:
1、任务的目标是什么?
追问你要做的事情的目的,确定你要做的事情的目标,是健康而成熟的表现。
2、下一步需要采取什么行动?
下一步行动必须是可执行、可操作的具体行动。
3、立即执行、指派他人还是延迟处理?
这里“两分钟原则”强势入镜,如果行动能在两分钟内完成,那么就应立刻执行。
如果完成需要不止两分钟,应当问问自己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人选,如果不是就委托给一个合适的人员去办理,如果是,就需要推迟行动,记录在“下一步清单”上,同时标记好目标完成日期。
原则三:情景清单
作者还推荐了很多有意思又有用的情景清单。
比如“焦点领域”清单,可以将这个清单分为“个人”和“工作”两个方面,将这两个方面最为核心的4~8个领域列出来,定期去查看完成的情况,进度不好或遇到阻碍的领域可以再单独制定清单去专攻。
比如“小事清单”,类似于电脑文件备份、桌面清理、打扫厨房等等,既能安放无法清楚分类的事务,又可以让我们在碎片时间里迅速调出可执行的任务快速解决。
比如“礼物清单”、“读书清单”、“餐厅清单”,可以在记事本中留出一页把平时收集到的相关信息随时记录下来,等到真的有需要的时候,就不必再花费时间去搜索信息了。
在读中:

2021年1月新鲜出版的《下沉年代》,我读了3/5,用四个人的一生串起美国最近三四十年里的社会发展变迁历程。想要了解真正的平凡美国肖像还是不能通过Instagram的。
用100幅画作为连接,徐徐展开中国绘画的历史,像小说般的叙述性手法,将读者从画外不知所措的观者转为画中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