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 《国史大纲》
钱穆对中国历史文化怀有深切的爱,他的《国史大纲》试图抓住民族发展的脉络,而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限制。从春秋战国时期秦破除传统封建制度的努力,到由汉到唐权力从王室贵族逐步转移到门第大家的演进,再到从宋至明士人儒教的兴起,参与政治的权力逐步放宽,直到儒家读书人皆以天下为己任,可惜到清朝又陷入狭隘的部族政权,到民国又是民主的新开始。
他对南北经济文化转移的分析数据详实,有理有据。他推断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和水利有很大关系,而南北的水利管理又和战乱的影响息息相关。北方是中华文明最初繁荣发展的地方,又和游牧民族接壤,自古以来就多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缺少统一政府的纷争时期,北方的民众总是受苦最深,在战争间隙苟延残喘。而南方相对和平,又有北方有技术有文化的难民涌入,积极开发垦殖,人口滋长,经济和文化都逐渐超过北方。其实说起来南北的差距直到今天依然存在,江浙沪的富庶,深圳广州的开放,都是南方的耀眼明珠,而北方除了首都北京,其它城市的发展和南方一比都黯然失色。城市发展不够好,人才会流失去北京或者南方别的大城市,留下来的人很多都缺少能力和魄力,反而更阻碍城市发展,变成恶性循环,也不知如何才能打破。
也许因为钱穆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爱之极深,这本书又写在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反对传统文化的声音喧嚣尘上的时期,读这本书时觉得有的地方对民族的观点不免有点狭隘。比如说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安史之乱,钱先生觉得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唐王室不重视华夷之防。我反而觉得唐朝能够强盛是因为拥有开放的眼光和气魄,兼容并包,如唐太宗所述:“夷狄亦人耳,与中夏不殊。以德治之,则可使如一家。”而钱先生却写:"闻以夏变夷,未闻变于夷“。中华的文化不只是汉族的文化,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文化早已吸收融合了古代戎狄蛮夷的文化基因,如果一味只想着要同化别人,而拒绝接受学习其它文化里先进的因素,总免不了有一天会被淘汰。当然钱先生后面写不同民族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不能照搬别人的制度,而要针对自己的问题开辟新路径。这倒和我们后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谋而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