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嗔心
佛教三毒——贪、嗔、痴,我先前认为自己心中的“嗔”是少的,因此我最需要克服的是“痴”,其次是“贪”。之所以判断自己内心的“嗔”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常被同事说脾气好,很少生气,另一方面是因为我近些年来,在日常生活中想到他人时,自我感觉很少出现厌恶、憎恶、愤懑的心情。
但是近日,我觉察到自己在工作中其实十分容易生起“嗔心”,但是由于我已太过习惯,我一直以来并未意识到那是“嗔心”。“嗔心”并不一定会以愤怒、责骂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体现在你对待他人的方式和做事的具体细节之中。例如,当别人未按我认为“理应”的方式去实施工作或与我沟通的时候,我会认为他“做得不对”,然后不自觉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看待他,认为他理应受到惩罚,然后我的态度、举止就会变得比较刻薄。对于这个过程,我是毫无意识的,就像我的条件反射一样自然。
等我意识到之后,我发现这种“嗔心”对于我的工作影响是巨大的。当一件事情被从“应该或不应该”的维度去评价时,关于这件事情的沟通就会变得冰冷、教条。我与其他部门或下属企业的同事或合作单位的人员在微信上沟通时,常常态度直接、语气严肃,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太舒服,也不明白自己是怎么了,为什么要这样说话。现在想来,可能就是因为心里持有“这是他们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这是他们自身没有做好的问题”等等评判的缘故,而没有怀着慈悲心将对方平等看待。
细细想来,我对身边的人常怀有不满,从很久以前开始便是如此。从对父母的愤懑,到对所接受的应试教育的愤懑,到对舍友的愤懑,再到对工作中领导上司的愤懑,我心中的“嗔”常常出现,但我却对其给我带来的影响浑然不知。如今,当我意识到这一切,我觉得有些羞愧。原来我一直都怀着傲慢心评判他人,并未接纳、看到我所遇到的真实的人。同时,我也很高兴自己终于意识到了这一切,因为“看到即是改变”。以后每当我的“嗔心”再次升起时,我将会更加容易觉察,从而改变我的应对方式。像一行禅师说的那样,保持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