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的工具性
科学是有工具性和功利性的,也许可以加上人文关怀,可这关怀之处与科学本身无关,科学本身只是冷冰冰的事实。
因此,科学是排斥信仰的。海德格尔论技术(技术当然是科学的子孙后代),说技术到处都是,它所呈现的,是把一切都当作资源,当作工具,而非把人当作最高目的本身。
从这个角度讲,经济学、医学都是科学的组成部分,也都是没有灵魂的。灵魂只有伦理学才有,只有人文学科如文学和艺术才有。科学只有文明的子类,并非文明的全部。
因此,科学与信仰是对立的。科学无法解答人生目的之类的问题,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信仰是这样一个领域,即它无视现实,超越现实,它认为现实只是理念的影子。现实永远无法反映出所有的存在,许多存在是非现实的,因为它存在时间的滞后。当下的未发现和未呈现,并不意味着法则的失灵,法则的灵验是在未来。
同时,信仰又迷恋善恶,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哪些是善,哪些是恶?这种价值理性无须外在的事实,它在内心中就存在。善与善之间还可以比较、排序。信仰讲究应该,但它同时与人生意义又不太一样。人生意义并非现成地所能给予,尤其对于个人而言。
人生意义是否可以上升为科学问题?这个不好回答,但社会演化的问题是可以用科学例如系统论解决的。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具有个人自由意志,意义问题有违自由意志,但在一些小的选择问题上,存在有成本比较优势或最优解。
人生意义问题可以转化为人生规划或整体选择问题。因为行为与结果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所以它又可以转化为目标-手段论。只是这个目标,怎么确认它是正当的呢?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标准,例如它使人感到充实,使人感到积极,它是富于成果的,它给人带来快乐,它使人长寿,它使人振奋,它使人人际和谐。那么,情绪能否确认正当么?
很显然,不行。这个确认只能在某些条件下成立。正当独立于情绪。但人并不是总面临正当问题。当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集时,康德式的自制是可以不遵守的。同时,身体的优先性肯定先于事务的优先性。
因此,正当有时与情绪混杂在一起,有时与优先性混杂在一起。考察正当的含义,其中一个突出的意义是分配公正。这种公正遵循一种充足理由律。因此平均分配不是公正,按劳分配才是公正。但公正仅仅是正当的一个含义,我们仍需要考察正当所使用的语境。
正当还有一个含义是“题中应有之义”。例如他是个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这个应该,是由学生本身的含义和身份所决定的,除非他不是学生。
那么,人的含义和身份是什么?人具有动物的本能,同时又遵循群体的规则,具有道德观念,同时又具有能动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行为。认识到这四个特点,也许人的含义就能揭示出来,人应该做什么也就出来了。
但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呢?这主要还是因为人的大脑,会认识到怎样做会更好,怎样的环境更好,所以要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但在诸种更好中,还有一个迫切程度的排序。于是,时间的要素出现的。时间作为一种因素,与迫切程度相关,与应该与否相关,从而,展现出一种价值比对的横纵坐标,而呈现出人所具有价值理性的诸种优势。
2021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