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点

自小,我和弟弟亲密无间。
长大后,我向弟弟诉说严重的焦虑感,弟弟说我作。瞟到我看娱乐新闻,弟弟说我人很八卦。瞧见我看动漫,弟弟笑话我很幼稚。
所以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有时连自己也说不清。
过年回家,和相交多年的朋友一起去拜访共同的朋友。其中一人起头问起收入,我一直知道曾经在一个起跑线上的我们,只有我是被远远的甩在后头了。
一开始对此未觉得有任何的不妥,毕竟大家选择的行业不同。因此,三人间也算交谈融洽。律师朋友分享起一本书,直言这本书让她内心受益匪浅。做为心理行业从业者,此话题上试水多次居然插不进,便定下心来和另一个朋友静静听她的诲言。其中有一句倒是印象深刻,我也颇为赞同。
意思大约为“当和他人相处时,对方的言行让你感觉到不舒服。不是别人的言行引起了你的不舒服,而是你的观念造成了自己的不舒服。”
几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听了很多话,也聊了许多。最后话题定在我身上,律师朋友告诉我,让我转变观念。一、付了金钱的学习,要存有获得几倍收益的目的;二、如何学会在餐桌上销售自己。
我当时一直解释心理咨询行业和律师行业不同,她这一套不一定行得通,朋友仍坚持她的言论,认为我拐不过来弯。这番话让我感觉她似乎在评价和教导我,我极不舒服。
借用朋友的理论,我不舒服,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自己本身的问题。想来,成长期时一直被长辈们教导着,使我对教导厌烦,对自由、平等、尊重极为看重。因此,在朋友那里,我感觉受到了冒犯,不过是曾经经历的活现。
两个朋友最终总结,我不适合做销售、跑市场,只适合做后台类的工作。比如:撰稿人。
唉!
青春期时,在亲戚家住了几年,天天被灌输厚黑学、成功学、职场法则,结果我并没有修就七窍玲珑心,反造就一个榆木脑袋似的学究性子。
曾经也按照长辈们替我选择的道路走了将近十年,企业氛围极不适应,焦虑的不行。过程中,我想让自己的性子磨得像长辈们所期待的那样圆滑、世故,结果发现真的很为难。于是,我放弃了,选择忠于自己的性格,职业上重新出发。
回到家,跟母亲谈起了见朋友的过程,情绪很显沮丧。她安慰我:“你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这样走下去吧。不能因为别人几句话,打乱了自己的规划。”
从中,得到了莫大的情感支持。
可能,我永远成不了一个圆滑、深沉的人吧。只能顺应着自己简单、纯粹的本性。某一层面来看似乎是无奈之举,但若把相反性格做两个物种看,之间并没有谁更好之分吧。
最终,选择了一条路,不管路上出现什么样的风景,总得存有坦然望之的态度。
再想想,爱看漫画、爱看娱乐八卦、爱看书、爱写东西的我,相对她们来讲既不现实也不成熟吧。相较之,她们活在过去,过去的经历推动着她们着眼于把当下的生活创建到更好。而我,旺盛的好奇心,扯着我沉浸在未知的未来。毕竟,就算是失意,我依然可以借用想象来填补。
如此来看,大约活得是太虚幻了吧。
期待、希望是多美好的词,只是到了某些年龄阶段发现其实是可以选择抛下的。
律师朋友的一句话我倒是记在心里了。
“你现在没啥负担,可以随着性子走,再过几年,老人家年岁大了有啥病痛。你经济上没办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资源,你到时心理上得有多焦虑”。
这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算是无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