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摘录
他不理解一个人竟可以作为牧师虔诚地讲一套大道理,却不能落实在行动上,这种言行不一地欺骗行为引起了他的义愤。伯父是个软弱、自私的人。他的主要愿望是省去麻烦。
1870年普法战争
一名作家的一个标志是,不同的人可以可以从他的作品里感受到不同的灵感。
易卜生
也许,他的沉默寡言,正掩盖自己对人类的轻蔑,人类已经抛弃了他年轻时所追求的伟大抱负,如今他沉迷于懒散舒适的生活,庸庸碌碌,苟且偷生。或者,三十年的革命使他懂得人是不配享有自由的。他想,他已经花费了一生去追求毫无价值的自由。
他太年轻了,还不理解受惠者知恩图报的心理要比施惠者要淡薄得多。
威克斯随和、谦逊地微笑着,把海沃德说的话驳得体无完肤。他客客气气地暴露了海沃德肤浅的学识。他以温和的讽刺嘲笑了他几句。。。而海沃德还不懂得住嘴,一气之下,更刚愎自用,还力图狡辩。
他不知道有多少无能之辈,正是从这种无知的埋怨中寻求安慰。
菲利普被剧中的卑鄙程度迷住了。他似乎重新看到了另一种样式的世界。他也急于了解这个世界。
他不知道,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土地贫瘠、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但是,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脑子里充满了灌输给他们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一旦同现实接触,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是某种阴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的书——由于必要的选择而很理想;还有长辈们之间的谈话——他们是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的雾霭来回首青春的,这一切都为他们准备好了一个不真实的生活。
他任何东西都不肯亲眼去观察,而只是通过书本知识来认识。他是危险的,因为他欺骗自己,达到了如痴如狂、诚心诚意的程度。他真诚地将自己的淫荡误认为是浪漫的感情,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误认为是艺术家的气质,把自己的偷懒误认为是哲学家的冷静。他的思想因为追求风雅而变得庸俗起来。
既然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成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他并不认为成功只是获得金钱、名望。究竟成功指的是什么,他自己也还不太清楚,也许是丰富的经验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把。
真正的画家、作家和音乐家身上,有一种驱使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力量。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要让生活来服从于艺术。由于屈从于一种他们从未认识到的影响,他们只不过是被主宰他们的本能愚弄,而生活从他们的指缝中溜走了,好像忘却他们过去曾经生活过一样。
他有种感觉,认为生活是为了体验,而不是为了描绘;他要体验纷繁复杂的生活经历,并每时每刻从中汲取生活所提供的一切情感。
只要发现某一个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哲学体系也就昭然若揭。菲利普认为,需要查清三件事:个人和他生活的这个社会的关系;个人和生活在他周围的人的关系;最后是个人与他自己的关系。
生活在国外的好处是,通过具体接触你周围人们的风俗习惯,你可以从外部来观察这些风俗习惯,从而看出那些被当地人虔诚实行、信以为真的风俗习惯,其实并无遵循的必要。你一定能够发现,你认为是不言而喻的心跳,在外国人眼里却是荒唐可笑的。
他心里想,“是啊,强权即公理嘛”。社会为一方,它是一个有其自身生长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机体,而个人为另一方。凡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就称之为美德;凡是对社会有害的就被唤作邪恶。善与恶无非就是这个意思。
社会与个人的对抗中有三件武器,这就是法律、舆论和良心;前两件可以用狡诈来对付,狡诈是弱者对付强者的唯一武器。当公共舆论宣称罪恶已被发现时,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可是良心是内心的叛徒,它在每个人的心里为社会打仗,致使个人败阵投降,成为敌人繁荣的牺牲品。
社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使用个人,当他反对它时,就将他踏在脚下;如果它忠心耿耿地为它服务,便以勋章、养老金和荣誉来奖励他。个人一方呢,它地唯一地力量只在于自身的独立性,为方便起见挤入社会,他得提供金钱和服务,但他毫无一点义务感和责任感。况且,他不在乎奖励,只要求别人不要干涉他。他是不受约束的旅行者,为了消灾避祸而使用库克的车片,可是对于亲自陪伴的随行人员却投以愉快、轻蔑的眼光。
他庆幸自己坚强的性格。他所遭受的痛苦不再是嫉妒的痛苦,而是隐隐作痛,犹如从马上摔下来免不了的疼痛。虽没有骨折,但遍体鳞伤,震荡受惊。
他饶有兴趣地分析自己的感情,觉得有点好笑。有一点使他深有感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理智是多么的无足轻重!他得意扬扬构思出来的个人哲学体系竟帮不了他的忙。
伦敦优雅的彩虹,给建筑物的灰石蒙上了一层清单柔和的色彩。而那一个个的码头和仓库,却带有日本版画的那种庄严、优雅的色彩。
“你在巴黎浪费了两年,似乎是件憾事。“海沃德说。
“浪费?看看那个小孩子的动作,看看阳光透过树叶,筛落在地面上的斑驳的树影,看看天空——啊,我要是没去过巴黎,我就不会见到这样的天空了。”
他意识到,当他沉溺于所谓爱情的疯狂之中时,他失去了人生中多少别的乐趣啊。这样的爱情他已经受够了。假如爱情是这么回事,他再也不想恋爱了。
他像个小孩一样,对世间万物都感到喜爱。
她很善于应付她的困境,强烈的幽默感使她能够从烦恼的处境中寻得乐趣。
只要你收支平衡并且能力所及地帮助别人,那么我不相信上帝还会管得那么宽。我认为人总的说来是善良的,对那些不正直的人我表示遗憾。
读书部分是为了消遣,部分也是为了了解我自己。读书是我得一种习惯,不看书就好像不抽烟那么难受。我读书,似乎只用眼睛,不用脑子,但偶尔遇到某一段,也许只是一个词,它对我有所启发,我就把它吸收了。
他不能肯定理性对于知道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在他看来,生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经受到强有力的情感支配,无能为力,好像被绳子拴在地上似的,无法挣脱。
他从书本上看到许多明治的东西,可是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加以判断。他采取一个行动,从不去权衡它的利弊,也不去考虑其利害得失。他好像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驱使着。。。那种左右着他的力量似乎与理性毫无关系。理性的全部作用,只不过向他指出要达到他心理想达到的目标所必须采取的途径而已。
他很体贴人,既温存又善于勉励人。可是他最优秀的品质还在于他有一股朝气,仿佛这股朝气能为接触他的每个人都带来健康似的。
尽管她的快乐是用他的失望换来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嫉妒她,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的高尚行为,他内心感到由衷的喜悦。
她过去一向钦佩她干预无畏地正视人间的精神。
他们也有所爱,但又必定要跟他们所爱的人永远离别,儿子要同母亲诀别,妻子要同丈夫永别。而且,也许由于他们的生活是丑恶和肮胀的,对究竟是什么给世界带来了美这一点全然不知,他们的里别会更加凄惨悲哀。。。他想起了海沃德,想起初次见面时对他的热情的赞扬。想到这种钦佩之情事如何幻灭的,以致彼此冷淡,后来除了习惯和往事的回忆外,再也没有什么能把他们维系在一起了。
你几个月天天与一个人见面,你跟他的关系十分亲密起来,没了他简直不知如何活下去。后来两人分离了,而一切依然顾我,那个原先认为一刻也离不开的伙伴则变得可有可无了。你的生活照常进行,你甚至想也不想他了。
他对人生的理解已化为了力量,一下觉得自己强大无比,同一直在折磨迫害他的命运势均力敌了。因为,假如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话,世间就无残酷可言。他所做的,或尚未做的事情都无关紧要。失败不必介怀,成功也等于零。他是暂时占据地球表面之一隅的芸芸众生中的最不起眼的人。他又是全能的,因为他已经从混沌中,探索出人生无价值的奥秘。
织工在精心地编制他的图案时,并非出自什么目的,只不过满足其美感的快乐罢了。人生也可以如地毯织工这样度过,或者说,加入一个被迫相信自己的行为并不由他自己选择,一个人也可以这样看待自己的人生,即他的人生也不过是一种团而已。他不需要这样的地毯,也没有什么用途,他这样做,只是满足自己的乐趣,从他自己的生活、行为、感情和思想的五花八门的事件中,可以设计织造出有规则的、精致的、错综复杂和色彩缤纷的漂亮图案。虽然,这也许只不过是他自由选择的一种幻想,只不过是使目光与幻想交织在一起的异想天开的戏法,那也无妨。
在人生毫无意义,一切都微不足道的思想背景下,他认为一个人可以从宽阔无垠的人生中(这是一条长河,既无源头,又川流不息,却不流归大海),随意编织图案,从而获得个人的满足。有一种最清晰、最完美也最悦目的图案。在这种图案中,一个人诞生,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生存而辛苦劳作,最后死去。然而也有别的样式的图案,既错综又奇妙。在这些图案里,幸福不涉足,成功不问津,但从中可以感觉到一种乱人心思的雅趣。
当他认识到人生可以用别的标准来衡量时,他似乎浑身又充满了力量。幸福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它们的来临跟人生中的其他细节一样,都被编制进了那精心制作的图案里。霎时间,他仿佛超脱于人生的种种不幸之外,他觉得这些不幸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伤害他了。现状,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过是使人生的图案增加复杂性罢了。当生命的终点临近时,他将为图案的完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它将是件艺术珍品,其美丽将永不褪色。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它的存在,而随着他的死去,图案就立即不复存在了。
此时此地就是美洲嘛。他认为自己的一生一直信奉着别人口头上或书本上向他管数的理想,而从来不是出自内心的渴望。他的一生总是被该他认为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他真心想做什么所左右。现状,他不耐烦地把这一切都置之一边了。过去,他一直是生活在对未来的憧憬之中,而现状,未来却总是从他的身边悄悄溜掉。
要从纷繁复杂的、毫无意义的人生事实中,编织出一幅错综复杂而美丽的图案来。他不是已看到了那一幅简单的图案了吗?一个人生下来,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死去。这不也是最完美的图案吗?也许向幸福屈服就是自认失败,但这是比无数生理还要强的失败。
他们站起来,双双走出美术馆。他们在栏杆旁站了一会儿,注视着特拉法加广场。但见马车和公共马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人群熙熙攘攘,行色匆匆,朝四面八方拥去。阳光照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