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老师问答(第104期):是不是学琴就只能学车尔尼?
投稿:
喵老师你好,我想问下孩子学琴是不是只能学车尔尼?因为我家孩子从开始学琴没多长时间就一直学车尔尼,我同事家孩子也是学车尔尼,大家都学车尔尼。但是又看到网上说,中国孩子学钢琴,就特别迷信车尔尼,还有说外国的小孩不学这个啊什么的。所以是不是单学车尔尼就很教条?
喵老师解答:
确实,我们国内的普及型钢琴教育,就是从一本接一本的车尔尼练习曲开始的。
除了车尔尼之外,还有很多很好的教材可供老师和同学们选择。但在批判只学车尔尼之前,我们得先整明白下面这些问题。
一、我倒是想教点别的,但你有时间学吗?
我自己的学生也问过我类似的问题。就是不学车尔尼行不行,能不能学点别的?
我说:“我倒是想教点别的,但你有时间学吗?”
现在的小孩,都太忙了。不仅要学文化课,还要学体育、学音乐、学美术,样样都要学,样样都要好。
我就教过好几个赶场子学特长的孩子,从别的老师那里赶过来,在我这里上完一节课,再赶下一个老师的课。
大多数的孩子,每天充其量只有一个小时左右的练琴时间,能练两个小时的已经算是很好的了。这么点时间,日常的进度都来不及学,还要插进考级来,考级曲目还一练就是两个月起步。
分配给学钢琴的时间已经这么被压缩到了极限,就这样,家长们还是会再要求快速考级。
所以我忍不住要问问这些同学:
- 克列门蒂《名手之道》也很好,你们有时间学吗?
- 舒曼的《童年情景》也很好,你们有时间学吗?
- 拉威尔的《鹅妈妈》也很好,你们有时间学吗?
- 福莱的《夜曲》也很好,你们有时间学吗?
- 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也很好,你们有时间学吗?
-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也很好,你们有时间学吗?
你们没有时间学的。
你们能把手头上的几本车尔尼弹明白就不错了,你可能都来不及弹到车尔尼的740。
要么是你自己放弃了,要么是你上初中了。
二、为什么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车尔尼?
既然有那么多好听的曲目可以选,我们为什么还是选择了车尔尼?
这里头自然有老一辈钢琴教师传承的因素,但是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可以总结成一句:
“别看广告,看疗效。”
要想在没有时间也要挤时间学琴的情况下快速提升手指技术能力,还真得是车尔尼这副“猛药”。
车尔尼是谁?
贝多芬的学生,李斯特的老师。
他在当时就已经是很有名的钢琴教师了。综合了贝多芬、胡梅尔和克列门蒂等人的演奏和教学特点,写作了很多很有特色的练习曲用于演奏的教学,也正是这一套方法,培养出了李斯特这样的钢琴大师。
由于车尔尼自身就是一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钢琴教师,因此他在创作练习曲教程的时候,也比较成体系,内容也很丰富、很有针对性。同时,他个人早年也能够熟练地演奏克列门蒂的作品,能全部背诵演奏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并且非常积极地宣传和推广贝多芬的作品。
在这样的基础上写作出来的一系列车尔尼练习曲,就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训练和提升手指技术能力,而这些手指控制能力的训练,也能够为我们学习贝多芬、李斯特等人的作品打下基础。
所以,车尔尼的练习曲,对于训练手指技术能力来说,是一剂“猛药”。
三、要不要学车尔尼,到底谁说了算?
要不要学车尔尼,不是几个老钢琴教师批判几句,或者几个学生家长抱怨几句,再或者几个所谓的音乐圈子人帮腔几句,就能决定的。
要不要学,谁说了算?
市场说了算。
局限在音乐的小圈子里,很多问题反而是看不清的。而当你跳出了音乐,再来看音乐的时候,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多人,批判了那么多年,我们为什么还在学车尔尼?
是因为整个学钢琴大链条的上游和下游都需要它。就好比甲方、乙方都说好的东西,既好用,又有以往的教学基础,那能不用吗?——老师希望孩子快速提升手指能力,家长希望孩子赶紧多学点、快点去考级,孩子一本接一本书弹完,不仅自己有成就感,还能和其他弹琴的小朋友打成一片,各类机构也希望整体市场保持繁荣。
上上下下,都需要车尔尼这个好用的工具,那么所谓的“大家都学车尔尼”也就成为了必然。
那么,再往大了说,就是整体的大环境、大闭环决定了车尔尼教材的突出地位。
但其实说这么大,就显得有点矫情了。
所以,我还是跟同学们说:你少管那么多,先把你手上的那本车尔尼弹好。
别人怎么说,都无所谓。你学到了,就是你自己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