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从哪里来?从输入和输出中来
组织行为学上对能力的定义是:“个体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关键词1:成功;也就是说要有成果,没有成果的能力是“伪能力”。
关键词2:完成任务;也就是说要有过程,只有成果的能力是“运气”。
我总结了一个公式:能力=知识+技能+情境=绩效=过程+结果
能力从哪里来呢?
从理论+实践中来,或者说从“知行合一”中来。
我自己更喜欢用输入+输出来形容获得能力的过程。
什么是输入呢?
通常有这几种形式:
1.常规工作,即JD里明确的工作事项;
2.额外工作,常规工作以外的新工作内容,尤其是项目型工作;
3.个人学习,包括但不限于看书、参加培训、同行交流;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额外工作。
把常规工作做好精益求精、刻意练习也能提高专业度,但其收获通常不如参与、争取额外工作,尤其是项目型工作。
这跟工作时间并没有必然关系,我不是鼓励大家多加班。但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争取、尝试额外工作,不付出超常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大可能的。
至于个人学习,也是为了有机会尝试额外工作,最忌讳为了学习而学习,整一大堆看似时髦实则完全用不上的知识。
好的输入=常规工作精益求精+额外工作努力尝试+个人学习实用为主
什么是输出?
1.绩效优化;
2.问题解决;
3.工作总结;
4.培训他人;
把学过的知识和习得的技能应用到工作实践,通过常规工作的绩效优化和额外工作的项目实践,为公司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这是硬实力的输出;软实力的输出则是对个人的,通过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并通过教授他人得到更好的梳理和记忆强化。
好的输出=组织绩效优化+问题解决+个人方法论+培养他人
总的来说:输入更偏重理论或者知识,输出更偏重实践或者技能,但又不纯粹。
比如,你幸运地参加了一个重要项目(额外工作),这是实践,但这是输入,如果输入后并没有及时总结、或没有将学到的东西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就是没有输出,也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能力的获得,必须经历输入+输出的完整闭环,甚至多次重复,因为不同的情境,经验的积累对能力的“真伪”或者说能力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非常关键。一个人可能在这家公司多次经历过某个项目,已经具备了相关能力,但换了一家公司,因为情境不同(文化、资源等),如果不准确判断、及时调整,其能力也可能无法发挥出来(没有成果)。
输入和输出哪个更重要?
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输入在先,是开始;输出更重要,是成果,也就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