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UBC学区的小圈子
对于生活在温哥华的华人家长来说,最好的学区莫过于UBC社区。虽然学区是国内的叫法,但不妨碍我们华人把同样的逻辑应用在当下的生活里。
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常年综合排名全球30左右,它的医学,工程,商务管理等学科有很大优势。学校坐落在在温哥华西区靠海的半岛尖端,面向太平洋,三面环水,背靠广袤的原始太平洋精神森林公园。可以说是占据了温哥华最好的地理位置。除了地理位置,这里还有四所BC省最好的中学:Lord byng Secondary,U-Hill,West Point Grey Academy,St.George School。其中,U-Hill就建在UBC校区内,也是BC省最好的公立中学。UBC社区分5个区,位于UBC校区的各处,社区房产大多是99年使用权的lease hold产权房屋,居民每年还要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但是可以以优惠价格使用UBC校园的图书馆及运动场馆等设施。U-Hill的学生则可以免费使用。St.George School 则是BC私校中的顶级私校,谢霆锋曾在此读书。


介绍完学区特点,大家都不难理解为什么UBC学区是华人家长眼里最好的学区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排名前列的学校,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等。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恰好认识了一群这样的华人家长。在我认识的这些人里面大部分都是陪读妈妈,他们的家庭背景各有不同,但又走到了一条道路上。这些妈妈们大都是全职妈妈,全职照顾孩子,饮食起居,上课补习到社交义工,再到申校,无微不至,事无巨细。他们大多都已经取得了加拿大身份,在来这里之前,都有自己的工作或者事业,来到这里之后,他们的工作只有一个就是全职妈妈。
Lily,一个12年级男孩的妈妈
Lily还没有拿到永久居民身份,而且同时也在办理美国移民。Lily在国内从事研究所工作,也是事业有成。老公是一家公司的股东,经济实力雄厚。Lily放弃了国内的工作来加拿大陪读,事无巨细的照顾儿子。儿子计划要去美国读商科,作为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各个方面的教育都是被精准设定的。为了申校,妈妈甚至注册了一家公司为儿子作为加分项,同时也在美国的一所大学上一些提前课程。我所认识的Lily是知书达理,客气而礼貌,在UBC陪读妈妈圈里,有地位有经济实力,可谓是人人羡慕。有次聊天,她毫不掩饰的讲,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戴几千块钱的首饰。随即有人便吹捧,那你的项链可不是值几十万么。顿时觉得吹捧的人心理素质太过硬了!
NN,一个12年级女孩的妈妈
NN是一个相当爽朗利落的妈妈,人也非常热心,一直做义工,有段时间也来帮我们做过一些事情。NN在年轻的时候曾在日本待过十几年,日语非常好,说话做事有一股日本人的严谨风格。NN有个读12年级的女孩,计划要去美国读艺术类。她接送女儿间隙会来我们这里帮忙。每次她来,都会带一个小的录音机,放一些中文音乐节目,而且她是上海人,用薛珍珠一样的上海话讲话,气氛总是很热闹。她人很善良,那段时间我们总是加班,她甚至带了一些方便食品给我们,在这个异乡,她其实本可以不必管的,所以很让人感动。有次偶尔听到别的妈妈在讨论,有人造谣说NN在日本做过不好的职业。我听到的那一刻,真的十分震惊,即便是NN在国外辛苦从事服装行业的工作,还是会被人诟病,因为没有荣耀的光环,只是个辛苦的普通人而已。那是我对这个圈子有了深一点的认识。
Linda,2男孩的妈妈
Linda是北京人,在我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就用简介的语言和口音表明了她的身份。那次她来帮忙,说话热情有礼,跟大家聊着闲天。几句话转到北京,说他们家孩子总是觉得北京好,好怀念北京雾霾的味道啊!又讲,怀念北京朝阳区某路某号的街道和餐馆,又讲,还是北京那帮哥们好,现在还在群里,大家关系都特别好。在这个远离故土的他乡,其实想念家乡也是理解的,但这个想念里面又包含了多少对现实的不满意和对原来生活的眷恋啊。不知道这些话,她跟多少人讲过,乍一听,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人缘很好的人,有幸福的家庭,有可爱的孩子,有美好的过去甚至现在。在她刚走之后,她的那些UBC朋友马上吐糟她,说她是多么的不讨人喜欢。可见,有时候你想表现的,在某些时候根本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进行。但这个圈子里的戏精可不少呢。
CiCi 2个男孩妈妈
CiCi据说是某地高考状元,在政府机关工作,后来移民这里,做了全职妈妈。严格地说,我曾经全职跟她共事过一段时间,可能是因为全职妈妈太久,她并不能够很好的跟大家配合,就被辞退了,而辞退她的也是UBC妈妈圈里的好朋友,并造了很多谣来证明自己决断的正确。CiCi有两个男孩全部都在美国读大学,她跟我们讲,一个孩子一年最少要10万美金开支。这些开支都由她老公来付,她老公有家族企业,但是她因为不赚钱,也是要老公来给零花钱。本来这件事没什么悬疑,很多家庭都这样,但无意间听别的妈妈讲来,却大有故事。听说,她的老公常年不在加拿大,而且为了合理避税,已经哄骗她离了婚。她自己也极为节省,穿着几十年前的旧衣服,卖菜都要去市场挑不新鲜的剩菜来买。我们见她在职的时候也做一点团购的小买卖,而且家里还有住家学生,至于实情那就不得而知了。按她自己说的身家6个亿,按理讲应该不至于如此拮据。
我曾眼见衣着光鲜带着孩子来体验生活的家长们,热情张罗着捐款,跟学校协商等等事宜。他们开着宝马,奔驰,保时捷,对开丰田的家长嗤之以鼻,礼貌的讽刺。他们几乎全部分居两国,老公在国内赚钱,他们在异国与孩子坚持一个目标。他们表现的家庭幸福,经济富足,孩子乖巧,都要去美国读哈耶普斯麻。他们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为了维护这个人设,天天努力表演着。至于实情如何,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群,是失去最多自我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