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为了通往历史的路:浅析周杰伦歌曲里的中世纪建筑与文化 篇目一:威廉古堡
原创作者:梓荍
前言:从古堡出发
本文探讨周杰伦有关欧洲中世纪背景歌曲,浅析歌词里描绘的中世纪艺术、建筑、相关文化符号,想用一种特别的角度致敬与怀念周杰伦给我们留下的青春记忆。
《威廉古堡》是收录在2001年《范特西》里的歌曲。JVR公司对该歌曲的介绍称《威廉古堡》描绘了“神秘吸血鬼華麗弔詭的氣氛”,也反映了周董年轻时多元的音乐创作与演绎能力。城堡建筑和坟墓是该故事的场所。但是中世纪城堡建筑是如何兴起的?伯爵的坟墓是样子?中世纪女巫/吸血鬼又有什么特别之处?本文就歌曲里城堡、坟墓,还有女巫和吸血鬼这两位栖息“居民”来探讨这首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的《威廉古堡》。这些词组不仅是方文山笔下想象性的符号,也是历史与文化叠加的概念(Construction)。
1. 城堡
城堡作为一种防御要塞(Fortitude)建筑,兴起于公元10世纪,属于一种在冷兵器时代难攻易守的建筑类型。西欧的庄园制度(Manorism)与军事动荡的背景造就了庄园主急需一种大型建筑,供家人、仆人、骑士等相关人员生活。早期的城堡常见的是木质Motte-and-Baliey式的堡垒 (图1)。Motte为军队大本营,坐落在堆叠好的山地上,Bailey作为一种带有围墙的要塞,则建在沟渠环绕的平地上,保护居住的农民和牲口。我们今天熟悉的城堡大多为石头建造的,想必歌词里的也是。这一风尚或许来源于11世纪十字军东征之时,英格兰、法兰西的国王们纷纷效仿了十字军们的做法, 采取了集中式城郭的样式(图2),包含了我们今天熟悉有关城堡的建筑细节:坚固的城墙,细小的窗户,茂密的城垛和瞭望塔。这样的城堡里保留了瞭望塔(Keep)以及生活场所(Hall),还有一座小礼拜堂(Chapel)。中世纪晚期, 许多城堡逐渐被遗弃,或被改造成当时时尚的建筑风格,供奢侈的贵族们所收藏或居住。
城堡为什么往往与黑暗童话关联呢?这或许是与城堡建筑选址与儿童心理学有关。城堡在民间故事,尤其是格林兄弟的童话里常常出现。上个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在Bruno Bettelheim (1903-1990) 在《The Uses of Enchantments: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Fairy Tale》中叙述了城堡的符号性。Bruno受随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认为幼儿时期,孩子的内心充满着各种潜意识,比如俄狄浦斯情节、自恋,还有对孤独、分离、死亡所产生的恐惧等。在幼儿还不能用语言形容这些恐惧的时候,童话故事可以给予指引,帮助他们去理解自己该如何选择。有一些不那么“阳光”的题材也是如此。每一个构成童话的元素是符号性的,比如超自然的人物、动物、场所、魔法等。每一个符号串在一起,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以及他们的意义。正如《威廉古堡》一样,歌曲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递进式地叙事,让我们逐渐理解它的“concept”。
城堡特殊的偏僻的地理位置暗含了这一概念,此外,城堡的庞大规模指向了它的主人也异于常人。歌词用“长满杂草的泥土”烘托了这一诡异的感觉,配合前句“古堡里一片荒芜”来营造城堡一内一外的阴森气氛,也贴合现实。由于城堡厚重的石块阻挡光线射入室内,着实让城堡常年处在一种阴冷物理环境中。
2.坟墓
坟墓也是歌词里的诡异之地。而历史上,城堡与坟墓是不会连在一起的。 “藤蔓植物,爬满了伯爵的坟墓” 对应的是在教堂管辖区(Cemetery)内的墓地中一个个立起来的坟墓 (图3),属于平民的埋葬方式。而如果是伯爵,他的坟墓不会与平民葬在露天的目的,故不会“爬满藤蔓”。中世纪的伯爵(Earl)属于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的中间,其地位跟中世纪一个地方教堂的主教(Bishop)相等,算是很高的地位了,所以伯爵死后应该不会被埋葬在野外,而是在教堂的地下墓地(Crypt)。而教堂内部应拥有该贵族主人的雕塑雕像(Tomb Effigy),供公众瞻仰、礼拜的。这些雕塑的表达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不追求真实,但一定要给予死者最“完美的样子”以示众人(Ideal Image)。举两个典型的例子:奇切斯特大教堂(Chichester Cathedral)里,阿伦德尔第三代公爵,理查德菲茨阿兰(Richard Fitzalan, 3rd Earl of Arundel, 1313-1376)的棺椁盖就被刻画成他和夫人衣冠楚楚的模样 (图4),传达了二人“寿终正寝”的感觉。另一个有趣的雕刻是位于Lowick郡的拉尔夫格林伯爵夫妇(Sir Ralph Greenberg)的坟墓雕像。该雕像融合了中世纪丧葬艺术(Funeral Art)的几个典型要素:位于侧边的家族徽章、华美服饰、哥特屋顶(图5)等。值得一提的是,夫妇雕像二人手拉着手,完美延续了生前的甜蜜生活。脚下雕刻一头熊与两只狗,点缀了一种生机,陪伴着他们,似乎让人忘却他们是亡者的现实。
广义上讲,坟墓的形状、材料、尺寸等, 代表了中世纪一系列文化问题:生与死的态度、来世的向往、贵族与宗教阶层的冲突等等。古典时代(TheLate Antiquity)的丧葬习俗是纪念死者生前的辉煌,其亡者的棺椁大多绘有戏剧、诗篇、神话等壮阔的图像叙事修饰亡者辉煌的一生。而基督教义里的炼狱(Purgatory)信仰使得其坟墓雕像的表达具有很强的具体性、自我的表达。基督教的炼狱与地狱不同,地狱没有超脱之日,而炼狱可以让这里的亡者反省,并获得在最终审判(The Last Judgement)通往天堂的机会。在世的人可以膜拜他们的坟墓雕像,减轻他们灵魂的罪恶。如此一来,雕像的写实性与丰富性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个人觉得这也是中世纪艺术里少见的一种 “未来感”—生与死并不是两个世界的事情,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一直影响着两个世界人的生息。此外,坟墓的占位置与死者的等级有关,其位置的选择有点像今天“占座”的意思。例如有些国王就希望自己的坟墓与该教堂内圣人的圣物离得近一些,这样当教堂进行宗教活动的时候,自己的所处的地方就能拥有更多人的施舍。存放墓地雕像所属的空间也有宗教意味。比如,法国圣丹尼教堂(Basilica of St. Denis)。在13世纪的再次扩建时,16位前朝的国王和王后坟墓雕像被一一“请”了进来—从而该教堂在法国宗教建筑的地位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图6)。
所以,歌词里伯爵的坟墓应该是方文山的一种想象吧。
3.栖息幽闭间—女巫与吸血鬼
女巫、吸血鬼这两个符号可以代表“黑暗中世纪”的歌曲主题,也是歌曲描述的主人公。在基督教一统的中世纪,巫术被认为是异端,异教分子基本处以极刑,或终生为奴。中世纪巫术也分黑白两派。黑巫术往往以人身诅咒、损害为目的,比如招魂术(ecromancy); 白巫术则是通过草药治愈患者。最早13世纪开始,信徒们对于原罪的认识发生改变,本该归结于魔鬼的原罪变成被巫师的蛊惑。至14世纪,人文主义(Humanism)的发展更加助长了这一趋势。猎巫(Witching-Hunting)的现象也越来越对,1484年,德意志两位教会裁判官(Religious Inquisitor),Jacob Sprenger和Heinrich Kramer合著了一本《女巫之锤》。该书教大家如何鉴别、揭发身边的女巫—而且是通过一系列实施酷刑的方法。女巫之所以被憎恨,部分来源于当时对女性的偏见:“肉欲”、“色诱”、“把孩子交给魔鬼”等骇人听闻的行为,助长了这一风潮。据说女巫骑的扫把 (Besom) 是拿含有“魔幻物质”麦角菌的黑麦做的, 骑扫把的女巫也成了经典形象。如此看来,方文山写的“不会骑扫把的胖女巫”可谓是很有趣了。歌词里的“古堡主威廉二世满脸络腮胡,习惯在吸完血后开始打呼” 这一类有高贵地位的吸血鬼,在中世纪历史上似乎不多见。大名鼎鼎的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伯爵,取材于爱尔兰小说家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 1847-1912)的同名小说,原型是15世纪罗马尼亚弗拉德大公三世(Vlad al III-lea Țepeș),作为歌词来说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历史上,中世纪吸血鬼形象来源复杂,主要承袭了古希腊的人体知识, 以及对于犹太人的恐惧。古希腊医学家盖伦(Galen)认为,人的健康是由四种体液的平衡构成: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其中任何一种胆汁的不平衡都会导致疾病。该理论在13世纪经院哲学(Humorism)的背景下得以复兴。人体内过剩的黑胆汁(Black Humor)会产生一种疾病:Melancholia,也就是现代英语里的“忧郁” , 在当时,这种疾病的表现包括畏惧阳光,喜爱黑暗,喜欢坟墓这类地方,嗜血如命。与这种疾病相关的群体往往是犹太人。犹太人,包括吸血鬼,其体质都是阴冷而易腐烂的(Cold and Corruptive)。基督徒认为犹太人始终都活在恐惧之中,渴望鲜血,为的是偿还耶稣,为人类罪恶赎罪受难而流下的圣血(The Holy Blood)。故此,犹太人为了赎罪,对血的诉求一直陪伴终生,也不乏通过残暴的行径获得血,往往酿出惨案。1132年,在英国诺维奇(Norwich),一名12岁的男孩威廉(William of Norwich)被人发现惨死在该城东部的石楠荒原上。基督徒们把罪魁祸首归结于当地的犹太人居民,认为威廉的血是被拿去作宗教仪式之用了,可由于缺乏有力的宗教法庭干涉 ,该案宗不了了之,威廉也被好好安葬了起来。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故事: 犹太人屠杀小孩,进行血祭(Blood Libel), 加剧了社会矛盾与憎恨,故吸血鬼的形象用在犹太人身上更合适不过了。
客观来说,巫师、吸血鬼这些往往是中世纪住在城堡内的人茶余饭后的兴致话题,巫师有时会是主人宴请名单中的一员,给这些有权有势的人们进行表演,以尽兴,因为中世纪城堡的生活单调而乏味。这一些暗黑符号的元素十分地“中世纪”,阴森,鬼魅,没有阳光,没有自由。这一对于“黑暗时期”的思考,在史学家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看来,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本主义以及以人为本的理性岁月形成极度的对立面。这些元素构成了《威廉古堡》的精美歌词。这些在中世纪文化语境里的符号,在现代文学、心理学等一系列的包装下,变成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中世纪代表,而配合周杰伦独特的小调作曲,完美演绎了这一充满想象的暗黑画卷。






参考文献:
1.Johnston, Ruth A.All Things Medieval: An Encyclopedia of the Medieval World [2 volumes]: An Encyclopedia of the Medieval World. ABC-CLIO, 2011.
2. Jarrow, Gail. A Medieval Castle,KidHaven Press, 2004.
3.Binski, Paul.Medieval Death: Ritual and Represent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4.Gardenour, Brenda. "The Biology of Blood-Lust: Medieval Medicine, Theology, and the Vampire Jew."Film & History: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41.2 (2011): 51-63.
5.Barker,Jessica. Stone Fidelity: Marriage and Emotion in Medieval Tomb Sculpture. Boydel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