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家乡味道
一转眼,就到了大年初九,外出的游子们都已经收拾好了行囊,走在奔往城市的高速路上。这座身处大山之中,被人们称作“柳城”的县城——柘荣,恢复了往常的模样,寂静又冷清。
印象中,家里长辈常说“年,过完元宵才算结束”。可是,这几年,当自己真正成为大人,为碎银几两奔波劳累,“年”似乎越来越短。因为,到了时间,太多人就不得不往外走,开始新一轮的昼夜轮转,四季往复。有的人也是在这无数的迫不得已之中,渐渐明白了“故乡”的意义。

“吃到家门口那碗牛肉面,我才觉得自己真正地回到了家乡”这是一句盛行的关于故乡的名言,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的确,味道是有记忆。不论岁月长短,熟悉的味道只要在唇齿舌末间停留片刻,一切记忆都会被瞬间唤醒。
柘荣位于闽东地区,与浙江温州交界,提起这座县城的人们,总是不禁感叹“哦,那是很小的一个地方呀”不得不否认,柘荣的确很小,但就是在这靠11路公交车,可以去往任何一个角落的县城,有着太多令人啧啧称赞、深深想念的本地美食。我记得,高中时期,有一个传说,说是陈乔恩曾经从海峡的那一岸专门到柘荣来品尝当地小吃。不过很可惜,柘荣的名声却远远不如周围县城,比如福鼎、福安。这三个紧紧相挨着的县城,有太多的相似,也有着暗暗较劲中的不同。
肉丸——是福鼎、福安、柘荣三个地方共同拥有的典型美食,福鼎、福安大多称之为“肉片”,“肉丸”则是柘荣大多数人的叫法。肉丸的做法极其简单,却也是百搭食品,或是搭配一碗拌面,或是加入米糕,或是被当做餐桌上的普通汤食,酸爽中稍带着一点辣味的肉丸汤从舌尖开始,滑入喉咙,直至肚子,美味至极。
肉丸是属于夜晚的食物。大概从初三开始,柘荣的中学生们是有晚自习,最早的晚自习时间是到晚上九点(还是九点半),后来随着年级的升级,晚自习时间就到了十点、十点半左右。晚自习结束以后,我们的故事就真正开始了。同学之间结伴而行,选择一处常去的摊点,点上一碗肉丸汤和拌面,慢慢吃,慢慢聊。这样的时光,短暂又美好,每个人都是珍惜的,怀念的。以至于后来,当每个人从异地他乡返回这片土地时,当每个夜幕降临时,还是会拨通电话,对手机那一端说一句“出来吃肉丸呀”。小小的肉丸是许多人友谊的开始,也是友谊的延续。

我喜欢热闹、人多,因为这样,烟火气就足够真实。而所谓的人间烟火气不仅仅是生活本身,更是人来人往中,你我的互相羁绊,就像这一碗肉丸汤,氤氲着浓厚的人情。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土豆面了。土豆面就就像东北的大乱炖,唯二固定的食材是切成丝的土豆和柘荣地方机器面,其它食材则是不固定的,具体取决于家庭餐桌上的剩菜,既能达到充饥的目的,又避免了浪费。事实上,土豆面对于我而言,达不到喜爱的程度。只是,土豆面带来的那种氛围,热闹而浓烈,令人心生喜欢。土豆面是无法像肉丸一样单做一小碗的,它必须是一大锅,这也意味着,吃土豆面的必须是一群人。小时候,在柘荣东区,和街坊邻里一起挑拣太子参,也许是哪位阿姨无意间说起肚子饿,还是哪个叔叔说起土豆面,街坊邻居们就会立即着手煮土豆面,用这一家的炉灶,切那一家的土豆丝,烧我家的柴火,加你家的面,添他家的笋干……土豆面就在齐心协力之下做成了。
然而,最有趣的还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的碗筷,盛一碗土豆面,说笑之间,尝百家食材,品人间至味。若不是亲身体验,是很难感受这种一条街坊一起吃一锅面的氛围。这几年,我已经很少吃到土豆面了。那天,大年初四,我从窗户看到邻居阿姨正张罗着街坊吃土豆面,瞬间就引起了我食欲与思念。第二天早晨,我和妈妈谈起此事,妈妈说“既然你想吃,那我这两天在餐馆盛一碗带回来”下午,我站在窗口,看着邻居的叔叔阿姨们话家常,其中一位叔叔看见我打趣道:“下来吃土豆面呀,我们又煮了”我不好意思地掩面而笑……
令人意外的是第三天,妈妈从餐馆盛了一大碗的土豆面回来,那天的早餐和午餐,我都在吃土豆面,实在太好吃了。下午四点半左右,我从窗口听到楼下几个阿姨似乎在谈论我。我试着探出头问道“阿姨,你叫我吗?”阿姨立即笑着说“是呀,又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喊什么,快来吃土豆面”我笑着摇摇头,但盛情难却。在阿姨的坚持下,我随她来到了另一个邻居阿姨家里,发现几个邻居的叔叔阿姨都在吃土豆面。大家纷纷给我让座,盛土豆面。桌上还放着几杯自家酿的糯米红酒和凉拌鸡爪,简直不比饕鬄盛宴差了半分。
搬至新家七八年,我每每感叹邻居们的热心肠。他们实在太可爱了,从一碗土豆面中不难看出。尽管我记不住他们所有人的名字,但是他们的善良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底。这几年,和全中国一样,柘荣也正经历着高速发展,县城的容颜在不断变换。幸好,柘荣人热心惯了,他们的话叫“街坊都是自己人”这样,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游子,才能在回到这片土地时,找到时光里的家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