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买房经历
查看话题 >我也是有“蜗居”的人了!
说到“买房”,我有过2次动心且付诸行动的经历,分别是2010年和2015年。时隔5年,同一个小区同一个房型,翻了2.25倍!!!为什么数字能如此精确?因为我2015年买的房子就是2010年看中过的同款,痛哭流涕啊。买房(仅指一线城市),越早越好,血和泪换来的教训!
先聊聊第一次看房记吧。
2010年,我大学毕业的第7年。因为是返沪的知青子女,爸妈在外地,所以我毕业后一直借住在外婆外公家。而立之年的我,很渴望自己搬出去住,无非两种方式,一种是买房,一种是租房。首选当然是买房,于是开启看房初体验。10年前,上海内环外、中环内的房价已飙升到1.6万/平+,现在看来便宜得离谱,但想想10年前打工人的平均工资才多少?房价,永远呈倍数增长的态势,工资的涨幅和房价实在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心疼一下光大打工人。
为了上班方便,选择在地铁沿路各站点看房,步行到站点10-15分钟全在考虑范围之内;房型选小户型,适合一人住即可;厨房间稍微宽敞一些的,加分,我还挺喜欢做饭的。先从我熟悉的2号线沿线看起,从浦西看到浦东,老房子也看,商住两用也看,烂尾楼改造房也看。不管钱够不够,想买房肯定得花时间和精力看房。
兜兜转转,在我外婆家附近看到一户37平的房子(中环内),80年代的老公房,一层3户,完美满足我的3个需求。更加分的是,房子是新装修,房东叔叔给她大学毕业的女儿准备的(别人家的女儿),家具一应俱全,绝对的拎包入住,星级待遇。因为女儿要出国留学,需要一笔钱,才想把这房子卖出去的。我去看了房子,第一眼就中意,然后带着我妈去,我妈也觉得很好。唯一的问题,还是在于价格。毕竟我家是工薪阶层,爸妈在五、六线城市,工资待遇不比上海,省吃俭用供我念到大学毕业,加上刚把自住多年的房子重新装修,就这还是向亲戚朋友借钱的,所以这个时候要拿出一笔钱来资助我买房,真的很难。而我虽然工作了7年,工资中等偏下,加上每年都国内长线游一次,积蓄少得可怜。家里的其他长辈,并不是很支持我买房。在他们的观念里,一个姑娘家30岁了,该着急嫁人的事情,房子总归是男方出咯,干嘛要买房,所以对于借钱给我买房这件事并不上心。即使我和房东叔叔说明我是知青子女的情况,希望房价能再便宜一些,房东叔叔看我不容易,也答应了再降降价。最终这套房东叔叔答应降到60万,但由于首付拿不出来,只能作罢,现实就是这么骨感。这套房是当时所有看过的房子中性价比最高的,此后我也就断了买房的念头,退而求其次,自己搬出来租房住了。
再聊聊第二次看房记,这次拿下了!
萌生了买房而最终被现实打败之后,我还是从外婆外公家搬出去租房住了。住过一室户的老公房,也和人合租过有电梯、100多平的大房子,房租绝对控制在工资的1/3以内,超过的房子条件再诱人也不予考虑。感恩遇到过的房东,人都很好,给到我的房租在同地段同设施的条件下是不高的,租金每年虽然也涨价,涨幅也是偏低的。但即使如此,5年内经历了3次搬家,心里还是有不安全感,加上房租年年涨,恋爱结婚遥遥无期,我就想难道我以后的十年二十年就一直住在租的房子里?算算成本,和买房的开销比,真真不低。所以,在度过了5年租房的生涯后,我又开始考虑买房了。
这次看房,考虑因素和第一次略为不同。我很喜欢当时住的小区,闹中取静,生活便利,地段算是内环的边缘吧,就很想在周边买套小户型一个人住的房子。按照自己的经济实力,咬咬牙也只够买套80年代的一室户老公房,目标锁定。断断续续在周边看了一年的房子,看着那房价从年头涨到年尾,就是迟迟买不到中意的。有些小区太破旧,感觉治安不会很好;有些楼房根本就没有小区的规划,单撞楼就是“小区”;有些房子超出预算,咬牙也买不起;有些离地铁站太远,出行不便。凡此种种,就是每套房子的缺陷都比较致命,无法下手。到了年底12月,奇迹发生了!
家里知道我又有买房的打算,这次都比较支持了。看我一把年纪,短时间也嫁不出去,一直租房住也不是桩事儿,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买套房子住是要紧事。要感谢我的阿姨,她知道我一直在看房,没有看到合适的房型和价位,就提醒我,我租房的地段是内环,往外2-3站地铁就是中环,房价就低了不少,交通也很便利,经济上负担也能小一点,适当扩大看房的范围嘛。我一开始还是虚荣心作祟,尽想着在内环买一套,经她一说,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她的话是有道理的。不管买不买,多看看房领领行情总是没错的。正巧中介手上有一套这个地段小户型的老公房,我去一看,这不就是5年前我看过的小区和户型嘛,真有缘分。房东是一位上海阿姨,精明是精明的,但也很善良,看我一个女孩子清清爽爽,又是知青女子,也是上海人,没有给我虚高价格,于是两周内敲定买下这套37平的一室户老公房。在2015年12月底之前过户,幸运地逃过了2016年年初房价疯涨的那波热浪。
总结买房,除客观条件外,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也要当机立断,再则就是看是不是有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