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人的小随想
最近看了很多跟CB的报道,自己也溜进去听了听。说现在什么话题上面最火,两岸青年交流会肯定是华语圈最火的。只要有华人的地方一定会有差不多的争论。
华语圈内的小摩擦基本上都是公婆各有理,没有谁能说服谁。最近想趁着自己还有这个想法,写写我自己的经历与态度转变。
首先先讲个小例子,我觉得从这个例子的角度也能多少反映出一点世界观的转变。我研究生时期认识了一个马来西亚华裔,一开始因为都是华人文化多少有点相似熟络的相对于其他人快一点。在用中文聊天的时候,她一开始还比较喜欢问我你们会怎么讲这句话、形容某件事,再回答完后自己心里还多少有点成就感,感觉在纠正她的中文。
直到有一件事、一个词——肮脏,那天在宿舍的休息区聊天,她说你别坐那个椅子,很肮脏。当时我脑子没怎么想随口就说了一句肮脏不是这么用的啊,她回到说我们就是这么用的啊。当下的语境里我没发现这个对话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不过后面越想越觉得自己狭隘了。华语圈的不同华人对中文的解释应该没什么对错,最多只能评价为不符合大陆普通话标准。
我尝试分析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合适且狭隘的想法出现,很有可能跟英文中的Chinese有关,中国人被翻译成Chinese华人也被翻译成Chinese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也是Chinese。这样非常容易混淆,例如一个中国大陆长大的人,在世界上自然以中国人自居,那内心中对自我的认知一定是 I’m Chinese. 如果这时候碰到一个华裔也对你说l’m Chinese as well, 脑子里很有可能下意识的把这句话跟中国人建立联系,自然有很大可能会以中国人的标准进行要求。
所以我觉得在内心里要区别开Chinese和Chinese,建立起两套系统来应对不同的语境,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了,活学活用,没必要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其他地区的华人一见面就开始争论谁对谁错,当然也不排除CB里大家就是为了吵架去的。
民族自信不是简单的以我为尊,而是容纳不同声音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