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总结
钱财是身外之物,存不了太多,但起码要让收支到达一个合理的点。存不了太多是说储蓄模式要多元化,而非存钱本身是错的。
独居未尝没有划出生活基准线的考虑在里头。我这个人省起来也挺丧心病狂的,不像个年轻人,所以为了掌握生活,避免以后让家庭成员太憋屈,我得自己划出一个合理的基准线,以便于执行。
《行尸之惧》里的小头目称赞那个吸毒的小伙子“理解啥是必需品”,我深以为然。平心而论,一方面生活里有消费主义、人情往来等概念让人花了一笔又一笔,营造一种不花就活不下去的氛围,另一方面有一些牛人探索出了何为最省,比如日本女孩攒钱买房子,哪儿哪儿一个家庭一年只产生多少垃圾等等,一听就太难了,这两个中间需要以“必需品”来合理取舍,必需品该买则买,不要心疼钱,必需品以外的东西要无情地唾弃。
我上学那会儿比较流行的攻略是自己做饭,主食为主,今天一个西红柿明天两个鸡蛋的,健康且能活很久,真的很省。我试了下,一两顿还行,天天如此就折磨人了,偏偏节俭模式只有持之以恒才能释放红利,所以不可行。吃的上面我本来就荤素搭配,所以不用刻意省,菜市场远了到超市买也无妨。穿、住、行上也大抵这样,够用就行,该花花,能省省,必需品以外的东西不用太足,因为不买仍然可以活,钱攒下来有大用。有堂姐夫的好例子照着,还能继续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购买欲这个东西堵不如疏。比如对平板惦记久矣,甚至还梦见过,于是在某次领工资后花130买了个二手亚马逊,下了下干瘾,要是没这130,憋不住哪天我就祸祸更多了,并且还由此知道二手的玩意真不好用,不可取。比如去年生日时憋了火,就是想做点不同的事,想花钱,想出去吃,于是一招乾坤大挪移把购买欲转化为买书,超有意义。比如前几天买的迷彩防晒衣,我等了它快五年,终于降价到一百多。比如vr,是惦记许久后的决定,点个按钮就行,考虑再三,不然还是等等吧,一周熬夜两次,竟然把购买欲给熬熄火了,这又是新的转移术式,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