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的副驾驶有一根明显不属于我的头发,我该不该问清楚?
某天下午,我去钓鱼,突然起风,瞬间瓢泼大雨。
我匆匆收起钓杆,驱车回家。
进驶中,发现路边不远处,有一个孕妇提着一小包菜,撑着伞,艰难地向前走。
这一路上,也不见什么车,思量着她是否需要帮助。
于是,在她前面几步的位置,将车停下来,招呼:你好,有人来接你吗?我载你一程?
她快走两步,看了看我,略为迟疑一下,转而眼里充满感激:太好了,谢谢您。
我替她打开门,送至前面她家的小区楼下,然后便回家了。
第二天,送伴侣去上班时,她发现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有一根头发,明显不属于她的,她该不该问个清楚?
这是一个导演的桥段。
如果因一根头发,反复质问,直到问清楚为止,试想一下会有什么问题?
这个过程,于她,很容易陷入疑邻盗斧的幻想中,越看越觉得他有点可疑,这根头发无疑成了出轨遗留的蛛丝马迹。
当一个男人被质疑时,即便坦荡荡,他也会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往往越是老实的男人,越是无辜得可疑,必竟,他没有什么应对的经验。
事实并不能证明什么,只有还原事实才能证明什么。
而语言,有很多时候显得无力。在这奇葩说里,已被验证过无数次,专业辩手的拉分能力常常不如综艺选手,语言的表现力,常常显得苍白,即便是最富有思辨的语言。

何况这样的问题,太难描述,如同扯到一件毛衣的线头,怎么扯也扯不完。
这根头发是谁的?这个女的是你什么人?你们怎么认识的?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于是,他很可能,开始编造谎言。
如果抱着要问清楚的态度,穷究答案,上面任何一个问话,已经无法用另外一句话给出答案。它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去描述,去解释,才可能还原这样的一个事实。
可怕的是,即便如实陈述,也不一定能取信于对方。于是,他很可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随口回了一句:我也不清楚。
坏了,给你坦白从宽的机会,你不要,还含糊其词,肯定有问题。最后,给问来问去问烦了,无可奈何,只好陈述事实,可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它不是区块链,无法自证明。
这会导致什么?他做好事的成本大大增加了,以后就会有所顾忌。
以上只是一个可能的场景,还有各种各样,因良好初心而落得这样“下场”的情形,扶一下大妈也会沾上一根头发,排队买票时可能会熏出一身香气......
如果都被“一根头发,非得问清楚”,这样的顾虑所扼杀。那他要过得多么小心谨慎?把他“逼”到人人嫌弃的样子?
婚姻彻底地困住了他变得更好的可能性,结果会如何?要么走向心如止水,要么走向爆发。

美好的爱情是让两个人共同成长。维系一段好的关系,需要给彼此一定的空间。
既为伴侣,说明对彼此有基本的了解,那么,在可以给予的空间内,要有基本的信任和容错机制。不能以爱的名义,剥夺彼此仅存的自由空间,更不能借口在乎,无限止地拷打对方的灵魂。
水滴石穿,没有感情经得住长年累月的“拷打”,不能将一个偶然推向一个极致。
飞飞说:爱情中最可怕的是冷漠和无话可说,有一天爱你的人看到了车上有头发,她没有问,说明是她眼里没有头发了吗?是她眼里再也没有你了。
这就是辩题的分歧所在,再看看这道题:伴侣的副驾驶有一根明显不属于我的头发,我该不该问清楚?
题目不是“该不该问”,是“该不该问清楚”,将这个事实,提一嘴,传达了在乎,这一问不是非得有个答案。
因此,在这里,关键是“度”的把握。可问可不问,但大可不必揪着不放,非得弄清楚答案。如果你要防一根头发,很可能还要防另外的男人。
人生就像做试卷,如果一遇到问题,就必须有个答案,考分肯定高不了。试着跳过一些问题,去做更重要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