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解读电影《一代宗师》
我突然想起一位来访者的故事。他当年有一个疑问问我,而我们当时都找不到答案,现在觉得终于找到这个答案了。
他先是讲到了自己的一个问题:从来不能专注做任何事。例如读书,他的注意力只能集中最多两分钟,然后必然要走神。
这是为什么呢?我先是请他沉浸在这种状态里,然后展开自由联想,结果很快找到一个答案。
他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很小的小孩,正在玩耍,非常专注,突然一转身,发现妈妈不见了。他号啕大哭,无比恐惧和痛苦。
这个联想,真的是一个经典的答案。关于幼儿时期的孩子,的确孩子需要一个这样的养育画面:他在专注地玩耍,而周围有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抚养者,这个看得见、且让他信得过的抚养者就像是一个安全岛,有安全岛在,孩子才能专注地玩耍,有时会和抚养者分享,有时遇到困难则需要找到抚养者,更多时候,抚养者的存在,就会让孩子安心。
这还可以理解为安全感与激情这对矛盾的由来,一个人之所以能热情满满地去探索世界,是因为心中有一个内化了的安全岛。

以上都是经典的解释,所以这位来访者的这个联想不难理解,但他讲完这个联想后说:老师,如果我全神贯注地玩耍,一转身却发现妈妈不在了,这太悲惨了,太悲惨了!
他说的“太悲惨了”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几次探讨过这个话题,但没有进一步的答案。
如果用《一代宗师》这个电影来解释,也许可以来解释这份悲惨感。成为一代宗师,是探索世界的一份极致,然而当真成为一代宗师时,却陷入了孤寂,这果真是一种悲惨。
记得我第一次看完《一代宗师》后,真是陷入了一种抑郁感,这种感觉过了好半天后才逐渐消失。
因为这份抑郁感,我对王家卫的电影有了更多思考。他的电影看似很有小资情调,其实都是压抑的情戏,只是压抑得唯美,压抑得默契。
电影中处处弥散着绝望,但绝望都非常感性地用中国元素来表达,这给了他的影片一种很独特的味道。
虽然有绝望,但不是彻底的绝望。绝望中,还总藏着那么一条细线。这跟细线,就是王家卫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程度,也是相信的程度。有了这条细线,才更能品出绝望的味道来。
因为把围绕着这条细线的情感和味道表达得是如此之好,王家卫的电影成了中国影视中现象级的存在,因为其他的导演或编剧,并非不绝望,而是把渴望与绝望的感觉都给切断了,结果是,他们的电影容易流于粗俗。

能品出这份感觉,并用“细线”来形容,是得益于我的一位来访者。她四十来岁,说自己每年回家的时候,都会去做一件徒劳无功的事情,就是费尽一切力气,要把总是躲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拉到客厅里来,然而要么根本没用,要么是妈妈只呆一会儿就又回去了。
一个春节前,再次谈到自己的这份举动时,她说,这次她发誓,再也不做这个没有意义的事情了。再说,何苦这样去逼迫妈妈。
可是,等回到家后,她发现自己又是控制不住地这样去做。现在她的方法多了很多,软硬兼施,的确有几次把妈妈拉到了客厅里,然而妈妈最多也就待上一会儿,接着就又去厨房了。
最后一次这样尝试时,当妈妈走回厨房后,她感觉到无比难过,深深陷入到这份难过时,突然间,她脑海里生出了一个画面:她的心中伸出一条细线,像蜘蛛丝一样细、一样弱,红色的,弯弯曲曲,绕过障碍,转到厨房里,和妈妈连到了一起……
这条细弱的红线,让她明白,这条细线,就是她和妈妈之间的情感连接的程度。它不是完全没有,但真的是很弱很细,但它不能断,断了,她感觉自己的心就死了。
所以这也是我前面提到那位男性来访者的“这太悲惨了”的意思。如果专心去玩耍、去做事,一转身发现妈妈不见了,这意味着这份链接就彻底断了,这就太悲惨了,这时自己会感觉到心的死亡。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换成我另一句话是,自体永远都在寻找客体,“我”一直都在寻找“你”。
所谓心的死亡,就是这份寻找不在了,你不再去寻找一个完整的爱的对象,而转身去寻找对事情的关注,而这是存在本身的一个残缺的表达。
或者用人性坐标体系来讲,就是你断掉了自己在关系维度上的努力,而彻底停留在了自恋、力量和权力维度之中。
王家卫的电影中,那些男男女女,一直都执着而委婉地抓着这条细线,可终究再没有前进一步。
其实,也不想前进,最好就是章子怡扮演的宫二所说的那样——“让你我的恩怨就像一盘棋保留在那。”
就停在那儿,不再前进一步。结果,纵然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可一次次重逢,硬是没有把爱活出来。
忘记了这条细线的人,成了鄙俗之人,就是只追求自恋维度的东西,不敢追求关系维度的情感,却还以为自己是多么在乎关系的人。
相反,记得这条细线,但同样又品懂了绝望味道的人,就成了一代宗师。

不懂的人们,拼命学武,想成为武林高手,乃至世界之王。电影最后,叶问的武馆开张,开拳、比武,弟子们不亦乐乎,唯独叶问安坐着。
外面的喧嚣,更衬托了叶问的寂寞。
能与这寂寞相处了,就进入了化境。那些吼叫着的小年轻,还有那红着眼睛不断猛攻的对手,他们还试图在这种体力的击打中找到存在的价值。
可只有品味到感情寂灭的人才知道,能与这种寂灭在一起,你才真正碰触到了存在。
看《一代宗师》时,我脑海里老闪烁一个看似没那么有道理的画面:
《魔戒·王者归来》中,魔眼已毁,弗罗多醒了过来,发现自己已经在故乡夏尔,阿拉贡、甘道夫、金霹等人逐一出现,两个霍比特人兴奋地跳到床上,拥抱弗罗多。
最后,一直与弗罗多生死与共的山姆出现。看到山姆那一刻,弗罗多仿佛忘记了一切,只是专注地看着山姆。山姆也看着他。他们没有说话,没有行动,但彼此却从眼睛、从心里看见了彼此的一切。
从《一代宗师》谈到《魔戒》,像是一种无厘头。不过,王家卫的电影,如果不是沉到感觉里,也像是无厘头。
他的电影,玩的是味儿,是感觉,画面的逻辑,不在头脑的逻辑中,而是在感觉中。
我想我也一样。弗罗多与山姆对望的那一幕,与叶问和宫二最后对望的那一幕,形成了对比。
我被王家卫拉到一种寂灭中,但心中跳出这个画面对我说,这世间还有另外一种味儿。那种味儿,清新、简洁、有力且光明。
这种对比不断在我心中翻腾,让我形成一句话:一个人对感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魔戒》三部曲,讲的是如何不被魔眼统治世界,讲的是一个又一个人的英雄之旅。我们看他们拯救世界,其实也是在拯救自己内在对情感的信心。
为何,我们的电影中没有《魔戒》的那种味儿?

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认为,欧洲最伟大的传统不是基督教,也不是古希腊,而是从十二世纪开始的对爱情的传唱。
或许,《魔戒》的味道至少也是从那时开始,他们讲的故事,在拯救世界的同时,从不忘记对爱情进行歌颂。
可我们的张艺谋,却在《英雄》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让神仙侠侣主动求死,只是为了维护能带来统一的帝王的面子上的秩序。
据说,剧本本来不是这样安排的,是张艺谋突然间有了灵感,改成了这样。这种修改意味着,他的心中可能连那条细线都没了。
爱情与拯救世界成为敌人,最终就是,爱情永远为各种各样看似正确的事物让步。
所以,我们的爱情故事,都是浅尝辄止,只在不断重复的品味中留下一条细线,而这已经够惊天动地了。

《一代宗师》中,叶问和宫二对打,两人鼻尖在一线间擦过,那一瞬间,世界安静下来,两人间产生了感情。
轻轻一下、轻轻掠过的肌肤之亲,我们称之为含蓄,含蓄是东方之美的精髓。
但看完《一代宗师》,一遍遍地回味王家卫所有电影中的那种味儿,我突然明白,所谓含蓄,就是对感情寂灭的美感表达吧。
表达得再怎么入味儿,骨子里还是无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