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安定祥和的局面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显露迹象时容易图谋;当事物脆弱时容易瓦解;当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一堆堆泥土;千里远行,由脚下每一步走出。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掌控的将会遭受失控。所以圣人因无为不会招致失败,因无所掌控不受损失。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即使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刚开始时那样慎重,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珍稀财宝(很多人只是就物,其实,仁义道德成为高尚就更是珍稀财宝;实际上,在政治腐败的时候,道德就成为了政治商品;在极腐败的朝代,官位公开直接与价格挂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导读】 哲学最重要的使命是通过反思把握成形成事物内容的前提。“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究其原因,在于反思不彻底、或者根本没有反思,在于哲学的贫困。儒家文化的出现、强大,与权力的结合,导致人们的思维被禁锢,是引起中国哲学贫困的根本原因。大事者不拘小节,须从小事做起。处世的经验有些只有亲身经历才可以获得,而有些不用亲身经历也可以获得。如果所有的经验都要亲身经历才能获得,那待人生经验丰富的那一天恐怕自己已是碰的头破血流,有心成事也无力回天了。那如何能尽量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那就是人生境界达到明悟了,或明悟以上了。
做事常要未雨绸缪,在没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准备了。成功往往都是给有准备的人获得。对于不幸之事则是要防患于未然,在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制止了。成大事的人都是能沉得住气的人,都是能舍得的人。成大事的人先是从小事做起,然后成为一个事业者,最后成为一个事业家。干事业一定得谨慎,讲究完美,那样才能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提示】哲学最重要的使命是通过反思把握思想内容的前提。“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究其原因,在于反思不彻底、或者根本没有反思,在于哲学的贫困。儒家文化的出现、强大,与权力的结合,导致人们的思维被禁锢,是引起中国哲学贫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