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玉:创新是国漫发展的源动力

(来源:大河美术报)《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了爆款,在赢得高票房的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不绝称赞,一下子提振了大家对“国漫”的信心。
当然影片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大家对哪吒这一国产神话传说人物特殊的文化情感认同之外,笔者以为,该片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它的创新之处,敢于打破常规,不仅表现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而且在制作的整个过程中,也伴随着不断的、合理的求新、求变。
首先,本部影片并没有完全服从《封神演义》的原著内容,也不同于旧版的《哪吒闹海》,以及《大闹天宫》中的哪吒形象,而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改编,尤其是哪吒形象的设计,可谓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也更加贴合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情节。用导演自己的话讲,就是“每一代故事应该服务于那一代的观众”。我想也正是这种“服务观众”的人本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使得此部电影更加多了份接地气的人文色彩与生活实感,也更加多了份观众的自觉参与和情感共鸣。同时也为影片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元素。
虽然影片中不少镜头的设定,与剧情,以及具体历史文化相关,但也有很多情节,影射到了现实,或者说很好地反映出了现实问题,无论是哪吒的形象、性格,还是经历,包括哪吒与敖丙、与李靖父子关系的处理,以及同命运进行不屈的抗争等等方面,都十分符合时代背景,揭露出了诸多现实境况,也都带有现实主义文化基因和多元的价值观取向,当然也便有别于从前的那种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二元对立等的主题观念,从而引发了大众对现实与人性的自觉思考,有了一种自然的代入感,所以这些都会让观众感觉到亲切,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共鸣。
其次,就是此部影片有着它比较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一切为此服务,无论是每一个情节的设定,还是每一个镜头的制作、处理,都力求精益求精。据悉,光是剧本,就反复修改了66稿,花费两年打磨,历经三年制作。对此导演还比喻说,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炼狱,可见个中艰辛。不过我想也正是经历了这个所谓“炼狱”的过程,才真正赢取了此部影片不俗的票房和口碑,也让我们又一次明白,生活中的确没有随随便的成功。
另外,据导演介绍,此部影片颠覆以往的地方还表现在,先进行配音,然后再做动画,以充分发挥配音演员的演技。这一点确实与一贯的制作方法截然不同,可谓反其道而为之,并取得了成功的放映效果。因此也便提醒了我们,对于创新,可以不拘一格,甚至是逆向思维,只要有利于影片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最佳效果的呈现,都是允许的,也应该去大胆尝试。
总之,近些年,在大众对国产动漫电影普遍失望的现实情况下,此部影片的成功放映,可谓一针强心剂、振奋剂,在给人以欣喜和鼓舞的同时,也为研究国漫艺术,总结相关经验等,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范本。而诸多事实表明,创新才是艺术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国漫得以发展的源动力,不思创变、循规蹈矩,或者盲目创变、毫无根据,都注定拍不出令人叫好的佳作。我想这也是此部影片所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启示。当然我们相信,也衷心期待,在此之后,还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国漫作品问世。(作者王进玉,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