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努力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查看话题 >乡村笔记三周年:致所有伙伴的一封信,作为一家社会企业,我们成功地站到了现在
亲爱的各位伙伴们:
展信佳。
今天是乡村笔记创立三周年的日子,这封信写给所有支持、信任、关心过乡村笔记的伙伴们。
一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这三年的工作,再者,与大家分享一些三年来我们坚信的东西,期待能与大家有些许共鸣,并于共鸣之上一同前行。

过去这三年,我们带了3000多位城市青少年去到了全国各地的乡村,没做扶贫没做支教,而只是带着平等心去学习;
我们选拔资助了302位小镇乡村的孩子来到城市,没去游乐园没住大酒店,而是上了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课程;
我们还聚集了2000多位愿意为城乡与平等出一份力的爱心人士,并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把生涯与实践课程带给了超过20000名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与他们分享城乡发展与个人成长的知识。
所有的这些,都来源于各位伙伴们的力量,是你们让“乡土研学”这个生僻词被越来越多人知道,也是你们让“城市职旅”这个公益项目登上了中国慈善博览会TIFP演讲的舞台。

过去这三年,我们想得最多的始终是三件事。
第一,成长需要身体力行的探索。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乡村笔记是一家“人口贩子”公司,我们在城乡之间,一个一个带人进去,再一个一个带人出来,每天“数着人头”干社会创业。
“带人进去”,是我们的乡土研学项目:读懂中国的深度研学旅行如何设计?| 魔都好课专访
“带人出来”,是我们的城市职旅项目:这个寒假,免费带你来上海|“城市职旅”全国公益海选

总有人说,我理解你们的教育理想,但这样真的有必要吗?
风投机构说,线下的研学项目太重了,“标准化”太难做,“天花板”太低;
互联网行业的朋友们说,都“一块屏幕改变世界”的时代了,没什么知识是不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的;
甚至有的学校老师都会说,你们做的这些不在考纲里,家长觉得不痛不痒,觉得没必要,不会让孩子在这上面花时间。
他们说的都对,但他们忘记的是,孩子们的“同理心”,不经过一次次折腾的旅途怎能获得?
教育应关注真实的世界、多元的生活,让学科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这一点相信大家并不反对。但随着今天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成熟,教育产生的价值也越来越“假”了。

很多高端的教育系统中,会把一切看似真实的场景都模拟给孩子们看,于是孩子们忙着从一个研究水上机器人和小青蛙的实验室换到另一个探讨社会问题的会议厅,偏偏看不到身边的柴米油盐,苦辣酸甜。
他们以为安逸的生活和选择的自由都是理所应当的事儿,以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而身边的人们都理解并且尊重着这个中心。
事实上,世界是多元的,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习惯了坐在脱离地面的高楼里俯视地上的生活,会让人眼高手低,缺乏融入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了生活在互联网的虚拟界面里,会让人在面对现实挑战时茫然无措。
网络的确带来了很多新鲜的知识,但背诵知识点取得好成绩与真正的成长是两回事。优秀的成绩可以让孩子成为威廉·德雷谢维奇笔下的“优秀的绵羊”,自我中心,缺乏常识,擅长做题而不是生活。他们最大的成就停留在曾经成绩很好、上过好学校。

真正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的,是那些勇敢走出来的孩子。
他们需要爬一次野山,干一天农活,听几个真实的故事,无论是在高楼大厦中还是在乡村田野间,我们都相信成长需要身体力行的探索。
如果你相信“身体力行”的重要,欢迎来村子里看看。

第二,关心粮食和蔬菜,
每一个人的生存都值得被关注。
如果你认可“身体力行”,那么接下去你可能会问一个问题:你们带了那么多孩子去乡村来城市,效果好吗?他们有什么改变吗?你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创业三年,这是我们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我想与大家分享三个故事:
18年的时候,我们带四川大凉山的孩子来成都,第一天吃早饭的时候,一个女生就哭了。我们觉得很惊讶,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因为吃了一个肉包,没想到包子里面有那么多肉”。
后来我们去凉山昭觉县做回访的时候,她的英语老师看到我们也哭了,我们有些措手不及。
老师说,这是因为她毕业回家乡教了五年英语,从来没有人认真听她讲英语课,同学们都不知道学英语有什么用。而这次跟我们去成都的孩子回来后,开始认真学英语,还带着周围的同学一起学英语,那股劲儿让她感动。
19年的时候,我们开了一次研学项目的发布会,想着要请老学员们回来帮我们一起宣传去乡村的项目。老学员们跟我们一次次地走过许多地方,都很支持。
我们本想着,这就只是场宣传活动,直到一位刚高三毕业的女生在分享会上说,她在乡村笔记最大的收获是:如果一个人有三个包子,他吃一个就饱了,他送一个出去,那这是善良;但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个包子,他还分半个给别人,那这就是高贵了。
她说,在乡村笔记的项目中,她看到了这样的高贵。

今年夏天,疫情得到控制了后,我们又带着孩子们去到了湘西凤凰县的凉灯村,住在村秘书王大哥家。
王大哥家在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边上的一栋房子没窗没门,没水没电,而今年门窗都焕然一新,通了水,装上热水器,二楼的地方更是非常周到地做了像“榻榻米”一样的小床。
他说,自己非常想让外面来的伙伴们能多来几回,多住几晚。

精准扶贫今年收官,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教育部和文旅部都在推研学旅行……但是在政策之外,我们还想多说一句的是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存都值得被关注。
很多人关心乡村的货,做瓜果蔬菜电商淘宝;很多人关心乡村的地,做乡建文旅民宿运营,但我们相信乡村的发展也缺不了乡村的“人”。老乡的衣食住行、生活冷暖、孩子的教育都是值得我们花心思花力气的地方。
今天乡村人的生活,是一种二元结构:一方面走进城市打工赚快钱;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改善自己家乡的环境,或改造民宿,或种植作物、酿酒,保留着乡村的底色。他们的打工也许是背井离乡,但这句话的后面一定还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何人不起故园情”。
贺雪峰在《最后一公里村庄》中把乡村称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器、蓄水池,正是这样一种在城乡间流动的生活,让乡村能够在环境的剧变中处变不惊,年轻时有所劳、年老时有所养,支撑起大半个中国的江山。

而去到村子里的我们,所能做的或许是和更多的人一起去了解、尊重这样的传统,让它以自己的历史、风土来发展茁壮,寻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机会。
如同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写的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乡村田野是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地方,有愿景,才会继续生根发芽。
如果你也相信“人”的力量,欢迎来村子里看看。
第三,追求公平与平等,
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些。
归根结底,我们认为“人”在乡村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中才是最重要的。
听说我们在做乡村工作,好多朋友都会热心地私信说,说他们想去支教很久了,于是我们会先帮忙牵线一些专业的支教机构,然后在最后的时候和他们解释说,其实我们自己不做支教,因为怕做不好,也怕缺了平等心。
乡村笔记的源起,是我刚毕业在湘西卖腊肉的时候,卖出了一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我很努力帮老乡卖腊肉,但是老乡们自己却没啥动力。

对此,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一位湘西的老师对我说,她不喜欢扶贫这个词,她觉得这让人觉得没有力量,当地很多孩子会想说,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来我这儿扶贫,那我一定要出去,我出去了就打死也不回来了。
那个时候,我恍然大悟。扶贫、支教都是好的,但如果我们用居高临下的心态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抱着“你们很穷,所以我们来帮你”的心态,不免会遭遇到一些抵触的情绪。
就像在“最后通牒”(Final Notice)实验中被反复验证的那样,如果两个人分100颗豆子,如果你分得99颗,我只分得1颗,那有大概率我宁愿失去自己仅有的那一颗豆子,也不想让你拿到99颗。这在我们的传统里叫“不患寡而患不均”,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可以被平等对待。

所以,我们乡村笔记在城乡之间一直都在强调平等心,我们希望用“感同身受、将心比心”的方式来连接城乡,不做“爸爸去哪儿”,不做“变形计”。我们尊重差异,也鼓励看到差异,但我们的价值观是追求平等的,是求同的。
比如我们带城市孩子去乡村,不是只为了让他们看看农村有多穷。相反,我们会通过亲身体验的学习课程和劳动实践,引导他们感受乡村中的美好,让他们感受乡村或许只是另一种生活方式,明白城乡和而不同。
同样,我们带乡村孩子到城市,也不是为了让他们看看城市有多少繁华,让他们快点离开家乡。相反,我们会带他们住青年旅社,走棚户区,请各行各业的精英分享他们从小镇乡村一路打拼的历程;
我们早上4点起床去城市郊外的批发市场进菜,去社区里的菜场卖菜,让他们明白想要有好的生活,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需要自己的好好努力。

我们有一句口号叫,“乡村笔记,走在连接城乡,消除不平等的路上。”
这不是因为我们矫情,而是我们相信追求公平与平等,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些。
如果你也相信公平与平等的重要,欢迎来村子里看看。
结语
三年了,乡村笔记从一份在湘西开车回上海路上赶出的“我想带你回农村”的PPT,成长为了一家在城乡教育与公益领域小有名气的社会企业。
三年了,乡村笔记的同事们也有来来去去,我们的项目也有走走停停,赶上了乡村振兴,也熬过了新冠疫情。
可三年了,我们敢说,我们的初心不改,信心不改——身体力行,关心他人,追求公平。

老罗说,他的理想是:“通过干干净净地赚钱让人相信干干净净地赚钱是可能的。通过实现理想让人相信实现理想是可能的。通过改变世界让人相信改变世界是可能的。”
那我们想试试,通过温柔对待这个世界,让人们相信温柔对待世界也是会有好的结果的。
如果你也相信,期待在路上与你同行。
乡村笔记
2020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