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北喝西北风(一)-- 兰州行记

当看见机场外“马踏飞燕”的巨型雕塑时,我内心忍不住激动的呐喊--”我到啦!“
在寒冬腊月想起来要去大西北玩,似乎旅行社都在连声say no。 好几个看中的一日游团,都因为可能达不到发团人数委婉的劝我取消。家住青海的大学同学听说我要来玩,直劝到”我们本地人都冻得不出门了,你还大老远跑来蹦跶?“ 也不知下一回能像现在这般有闲又有闲钱的辰光,会是何年何月了,防寒装备带齐,口罩带够,走你!
十二月的兰州并没有预想中的冷,当我已经做好”被冻到六亲不认“的心理准备和全身装备预备,走出机场大门迎接零下六七度的低温,什么也没有发生--感觉似乎比湖南家乡七八度的温度还暖和点。心里想着,传说中北方的天寒地冻不过如此?古时征战的将士似乎也未必有诗中的那么寒苦?瞬间有点心疼忍受着室内室外一个温度,湿冷无暖气的广大南方同胞。。。
从机场去兰州城区的大巴路程要接近两小时,这是我见过离市区最远的机场了。到时已是夜晚,看不清车窗外,但只觉得广袤荒芜得连灯光也没有。当我几天后踏上回程时,看见一路起伏的山脉和黄土,高速带如劈山一般游走在石林里,只觉在黄土高坡上能找到一片平地开发成机场,也太不容易了。
在陇东和河西走廊数千年敦厚的历史中,和那些声名大噪的丝绸之路故城比起来,兰州对于甘肃的历史着实普通。“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这句官方宣传标语,似乎也是把自己定位成将会迅速离行的中转站。我起初停留于兰州的意图在于甘肃省博,却也得以有机会一窥这座新中国建设都会标本。


若是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兰州,那就是“窄”。走在城中,一抬眼便能望见仿佛附近在咫尺一左一右的皋兰山和白塔山,黄河水温柔地行走于两山之间,流淌过熙攘的市中心。沿着黄河边狭窄的人行道漫步,不时得侧身让对面走来的行人--这又让人如何嗔怪呢?看看那已经快要打起来架的两道交通,便知在此的城市建设之难。暴走了一下午,每当切身之地拥挤不堪忍受之时,我便抬头远望,而这更是再一次提醒着我--别想了,你就在这个狭窄的河谷地带!整个人的局促之感像是被夹在肉夹馍里,看一眼身旁奔流不息的黄河,那姑且算是带酱的肉夹馍吧。两山夹一河,这样狭长的地貌留给人们用于建设的土地显然不多,而由此带来的就是拥堵的交通和与物质生活水平并不契合的房价(市中心看到广告3w/平)。兰州东连关东平原,南接卫青藏地区,这样的优越的军事地理位置,让它从一系列西北古镇中脱颖而出成为甘肃省会,而从城市的可扩张角度来看,兰州似乎是不太适合选做省会的。
虽然兰州有些”窄“的让人不舒服,但是我对兰州的面是十分服气的。


兰州牛肉面,是没有牛肉的。当在一个省会城市发现一碗面只要7块时,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师傅会问你二细还是三细,不懂什么意思的我,指着前面几个粗壮大汉说,和他们一样。师傅笑笑,说“女汉子啊!” 原来貌似他们本地女孩一般吃三细,就是面拉得更细一点比较好嚼。当面上上来时,我才发现肉原来是要单点的。而没有肉的面并不影响口感的醇香,那一切秘密都在那锅老汤里。牛肉面讲究“一清(汤)二白(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虽然辣椒油看起来很猛,但丝毫不辣,有的是辣子的香和葱碎味混合的细腻,加上牛肉汤的香甜和蓬灰的碱味,混合着夹起来”斯拉斯拉“一口,还没等完全回味过来这一口,已经迫不及待将下一口送入。当兰州拉面(本地叫兰州牛肉面)快继沙县小吃成为中国本土第二大连锁品牌时,如果你像我一样已经快对他的品质丧失信心时,一定要来兰州吃一碗当地的牛肉面,因为真的吃起来不一样!起初我还按着网上的推荐出吃明星餐厅,到后来,发现在兰州路边随便找一家牛肉面店,味道都极好。

在西北游玩的日子,眼前的景象总给我中暗黄的印象,似乎一切都被撒上了一层黄色细沙。在南方的家乡,即便是冬天也能看见些许葱葱绿植。那些习以为常的色调突然改变,加上干燥的气候和局促拥挤的城市氛围,让我在兰州的日子很不适应。除去这些气候的原因,整个城市那颇有种八九十年代风格也让我很难适从。尽管出行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感叹内陆城市相较于沿海地带发展的滞后,脱贫攻坚的任重而道远。


从公交下来,百度就近给我导航了一条去五泉山的上山小路。狭窄的小路近乎容不下第二个人,两旁都是破败的红砖居民房,路面和墙体一条条裂缝毋庸置疑地告诉我他们的年久失修。有的居户大门敞开,门口摆着废品回收的叠好的纸箱和塑料瓶,屋内的土墙缺失了一块一块;屋舍间左右前后的电线在不远的高出相互交错着,打着结而杂乱无章;转角处稍宽敞的地方停着几台老旧的三轮车,不知道装着什么的蛇皮袋脏乱随意的堆放在地上,几条狗子摇着尾巴好奇的看着我这位不速之客,电线杆上挂着安装卫星锅的广告。”卫星锅“这个久违了的词,一瞬间将我拉回小时候回农村老家过年时用这个大锅子搜到过香港翡翠台那遥远的记忆。
我不止一次的拿出手机检查位置:我真的没有走错路吗?五泉山算得上是兰州市中心知名景区,绝对算不上是偏远郊区的旮旯角。而这看似老家农村景象的熟悉感一下的安插到了省城中心景区的一隅,让我感觉实在是太魔幻了。经过大约半小时,终于到了五泉山公园。大老远跑来坐缆车,因为淡季也早早停业了。门口稀稀拉拉几个司机在拉客,“30块30块,上山走不走?“ 公园本身乏善可陈,站在山顶看着远处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就像是在任何一座大城市一般,只是刚才那段上山路,似乎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更沉默的一部分人。


去一个地方我旅行总会去那里的博物馆、图书馆去看看,而在兰州,它们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颇显陈旧,带着点上个世纪国营企业的感觉。图书馆的桌椅照明饮水机设施,甚至不如我家十八线小城市的水准,这是让我十分意外的。参观博物馆时,讲解员坦言,甘肃省博在全国一等博物馆里算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并不是因为存品数量不够,而是因为博物馆没有足够的场地和硬件设施对它们进行安全的展示。
河西走廊的文化流派,与汉文化腹地相比,早在数千年前就多彩纷呈。最早是北方游牧民族迁徙往来的牧场,乌孙,月氏,匈奴,塞种人等都曾活跃于此。秦朝大将蒙恬西征打败匈奴后,至唐朝长安与吐蕃西域密切自由的往来,河西之地成为使者和商人的必经之地,中原和西域文化逐渐渗入此地。再之后兰州又先后落入吐蕃和西夏之手,虽宋军将此地收复,成为了一个边塞城池,至此开始游历在中原文化边缘。从出土的文物也能看出处于文化冲突前沿此地的”异域风情“,如在一组出土的西晋砖画上,有披长发的羌族少女,有盘腿烤肉八字胡的胡人,还有骑飞马送信的汉人;在一组汉代的铜牌饰上,其虎、鹿等动物形象,与北方草原地区,如内蒙古、西伯利亚、辽宁等地出土的铜牌饰异曲同工,容易看出其文化的渊源和传播轨迹。
因河西走廊地处军事冲突前沿,政权交替频繁,虽是有来往于此的不同族群相互融合,但缺少稳定的社会环境却难以孕育出生根于本土的文化有稳定发展和传承。所以在看展的时候,能明显看出此地文化的不连续和断层。走甘肃省博的时候觉得意犹未尽,除了唐朝时的文化印记强烈深刻,其余文化都好比是稍稍翻页就过了。就像是一种文化刚在此地生根发芽,马上又被下一种文化给更替了,但或许这才是此地真正的魅力吧。
此次西北之行之前,我去过的祖国最西北端就是西安了,也是气候不适应,但我却不曾在那感受到在兰州感受到的略显“土”味和落后。同样是西北城市,西安整体的城市氛围就很好,历史的厚重深刻和现代城市的发达快捷融合得毫无违和之感。”两山加一河”限制住了发展的地域,却不应该限制住人们的眼界和发展的野心。也许是我只是匆匆过客,不曾领略兰州最美的那一面,但个人的旅行回忆,注定就是有偏见和带有有色眼镜的。

晚上回到酒店,酒店门口摆着当地派出所的警示牌:不要打架,打输住院,打赢坐牢。我不禁一笑,这看起来和湖南人毫无关联的甘肃人,在打架的彪悍和宣传语的粗暴上,这文化还是一脉相传的。
//--------------------------照片分割线---------------------------------//










以下摄于甘肃省博









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燥,这些珍贵的木版画和竹简得以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