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日本一年3学校初印象
想了好久我的教室到底位于哪一楼,始终没有明确的记忆,问了几个同学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答案,我自己的记忆是23楼,另一位同学说是17楼。
之所以想回忆这个,是因为那是我爬过的最高楼:在学校做防灾演练的时候,我们要走楼梯到1楼再走上来,我之前爬过最高的楼层是13楼,在我的脑海里超过15楼就不可能走楼梯,哪怕演练,也应该讲点人性、走下去之后坐电梯上来,而我们的教室绝对是在一个“不可能要爬上来吧”的高楼层,所以,我记得在得知我们要爬楼梯上来的时候,我内心是非常奔溃的,我们整个班都是中国人,看得出大家都很奔溃,“不会吧?还要爬上来?!”的声音此起彼伏,相比之下隔壁日本人就很心平气和,好像爬这么高的楼层完全不是一件不可忍受事,所有的日本老师也非常淡定地跟着一起爬,真的要爬很久啊,上下走完需要15分钟,那是我第一次花这么久的时间在楼梯上,自己觉得无法做到的事隔壁班日本人居然毫无反抗情绪地做到了,那一刻是我第一次深深感受到日本人“好能忍耐啊”。
说回学校,我们东华中日班在国内属于设计类专业,对应文化学院的design専攻,简称D专,D专共有两个班,我们东华来的编在一个班,另一个是日本班,但也插入了几个日本校方之前面试时觉得优秀的中国学生,不多,三四个人,我们两个D专班在同一楼,教室互相挨着,课程一模一样,甚至有些课是两个班一起上的。另外还有几名特别优秀的同学,面试时获得资格加入技术専攻班,简称技专,教室在我们D专的楼下,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所以那一年里,我们东华D专班和隔壁D专班见面和合作次数比较多,与在技专上课的那几位国内同学就几乎不怎么见面了,只有校内大项活动的时候才能见到。
聊聊学校的伙食,午饭从11:30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后就开始了,食堂在地下一楼,每天可供选择的午餐不超过5种,两个固定的窗口分别是乌冬面和咖喱饭,另外有三个窗口对应不同的定食(套餐),其中两个分别卖a和b两个菜品不同但等价的套餐,都是800日元,最后一个窗口卖的是奢华的1500日元的vip套餐,就餐前需要在食堂门口的自助票券机上排队买票,选择想吃的午餐种类,机器就吐出相应的票券,然后拿着票券再到相应的窗口排队领餐,我吃得最多的应该是a、b套餐,一般也就是亲子丼、牛丼之类的配个小菜和汤,相对比较划算,vip窗口每天的花样最多,但毕竟贵,吃的人还是少,队伍永远是最短的。印象中日本人排得最多的应该是咖喱饭吧。
一般来说,日本食堂的那个饭量,我们中国人肯定是吃不饱的,我们班上每个男同学吃完午饭都还要再买几个面包带回教室继续吃,面包也有自己的柜台,在食堂的偏门,都蛮好吃的,来日本之后发现,面包是很多日本人正儿八经的一顿午饭,所以如果在楼道里他们看到我们手上拿着一个面包就会打招呼:“今天中午你也吃面包呀?”,我们也不太好意思说我们已经吃过午饭了、没吃饱才买的面包,所以后来我宁可买些小零食、冰淇淋也不在中午买面包了,显得自己和日本女生比起来是个妖怪。
学校食堂还有个特别的设置:由于周三下午整个学校是没有课的,吃完午饭就放学了,所以每周三食堂都会搭一个临时的自助沙拉台,免费沙拉!无限自取!土豆沙拉出现的次数最多,挺好吃的,但我还是更喜欢粉丝沙拉,日语里粉丝叫春雨,名字很好听!也很好吃!遇到春雨的中午,我就会跑好几次去拿沙拉,周三的就餐氛围真是轻松愉快。
食堂一共三个门,正门连着主教学楼,侧门对着文化小卖部,后门外面直接是个吸烟区、连着一个大草坪,中午吃完饭的时候吸烟区人是最多的,互相也可以见到不同专业的人,所以逗留、聊天的人都很多,吸烟区边上是食堂所在的楼的另一个小门,一进来还有个小食堂、其实就是有个柜台卖酱油大福(日式丸子)和泡面,配有一个教室大小的座位,小食堂边上是学校的面料店,面积不大但各种品种的面料都有一些,临近快毕业才知道,如果你有什么想订的面料也可以通过他们订,几米也可以订,不是只有挂在外面的那几种面料的,真是深藏不露的面料店,可惜没怎么好好利用。
沿着面料店门口的狭窄走道走,就能回到食堂的侧门了,侧门对面的小卖部,真的是万能的,做服装、帽子、鞋子、首饰所需要的所有材料在这里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在国内的时候,东华也有自己的小卖部,我们也觉得蛮全了,从桌面用具到缝纫机用具都能买到,但是来日本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万能,手工区的手缝线就分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上百种、毛线织带丝带上百种、手工帽用具、手工金属材料一应俱全,缝纫机、拷边机、人台这些基本的就不用说了,画材画纸也很全,还有很多国内见不到的缝纫神器,感觉日本人一定很懂“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我基本上每天吃完午饭都会逛一逛小卖部,常逛常新,永远有新发现。
回国之后从事服装行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会想起文化的万能小卖部,无限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