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版】荣格八维原型理论(John Beebe/约翰.毕比模型)
此篇文章为快速科普所用,希望能够让原型理论更被众人所知,理论完全释义请见:
若化生:浅析荣格八维(五)——荣格八维原型理论(John Beebe/约翰.毕比模型)
一.什么是荣格八维的原型理论?
荣格八维的原型理论来源于分析心理学原型学派John Beebe大师,其提出的荣格八维功能模型,被称为毕比模型。是至今为止,最受分析心理学学者广泛认可的模型,而相关的官方著作即为《类型与原型》。



二.荣格八维的原型理论(John Beebe/毕比模型)的基本理论
在毕比模型中,荣格八维并非如同我们往常所认知的一样,阐述认知功能是单一、按照顺序发展的模型(这几乎是人格特质论的陷阱),这无疑是受了MBTI二分法倾向的影响所带来的错误认知。
毕比模型中,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功能发展与个体成长经历中所形成的原型及原型情结脱不开干系,而此类模型,更加强调人的毕生发展。
各位如果有兴趣,也可以与我第一篇文章所写的功能位置释义进行比对(那时我并没有接触John Beebe的著作,而本身对功能的称呼确乎是我以自己的理解,加上本土化传播所带来的结果):
John Beebe《类型与原型》原文:
通过自我剖析和多年的荣格分析实验,我最终确定了八种独立的原型,它们在个体身上、个体的心灵中引导八种功能态度的表现。( 毕比,2004) 。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相关的这一对原型,这一对原型形成一个轴(图中垂直轴),被称之为人格的脊柱,而另外两个功能位置上的原型(没有在此图显示)构成脊柱的阴影,一般情况下阴影无法被觉察到。而与辅助和第三功能相相连的原型,形成人格的双臂,连同它们的阴影。大多数人的类型探索始于找到他们自己的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之时,这个时候他们就能够充分体验到当两种类型相互对抗时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对这人而言,更难的识别的是与他们这两个功能相同但是态度是相反的类型(阴影);在这个时候,无论个体是否意识到,原型都会被激发,从而无法看到个人的目的,而会采取对抗的方式,通常情况下以对立或者卑鄙的方式对待他人。

为了阅读方便,而且出于传统的位置顺序的考虑,我习惯给每一个态度功能的“位置”和相对应的原型分配数字(即图中的数字,John Beebe习惯于用功能位置的数字对功能进行阐述),但我不再把一个人的类型资料看作是表现不同意识功能分化程度的僵化等级系统。 相反,我认为当我们在心中建构模型时,功能态度类型根据位置的特征占据不同的位置。就好像它们有角色间的互动一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理生活中,不同功能在自体(即自我)和阴影(自我所恐惧的冲突、被压抑的部分)戏剧舞台上,通过这个角色互动来表现自己。
若化生批注:简单而论,不同类型的功能表现受功能位置的影响,譬如说#5 Ne类型(INTJ/INFJ)的功能表现,与#2 Ne类型(INTP/INFP)的Ne功能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我们分析一个人的类型的时候,绝对是要结合这个个体的经历,去确定ta的荣格八维类型的
尽管不同角色的特定功能类型的实际互动受个体类型的控制,但是所有这些角色在任何一个人的心灵中都能找到。所以我把它们视为携带不同功能的原型情结,因此,我倾向于把它们称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够发现的次人格。而我把位置#1与英雄联系起来,这并没有任何理论上的问题,因为它直观上讲得通且与日常经验相符,即分化程度最高的功能就会拥有英雄的特征,这种偏好选择的通常是一种胜任力。
若化生批注:即我们常说的主导功能,主导功能在量表测试中可能数值不是最高的(因为荣格八维是不可做量化的,八维测试没有常模,所以测试只能测出偏好度),但会是我们下意识去使用它的功能。
但是当我们超越英雄的第一功能后,我们必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八种功能在它们的强度水平上都像英雄一样。实际上,它们在等级系统中不是从第一功能经由第四功能到第八功能逐级递弱,而是与功能的强度有关,意识功能所在位置的原型角色决定这种意识功能表现出强度水平,而且原型在不同的人身上发展程度也不同。
若化生批注:八维量表测试里,不是数值越低的功能就必定不在前四功能中。个体对功能的偏好程度与实际表现是有差异的。同时功能背后的原型代表了一个人更深层的防御机制、依恋模式等等。根据防御机制及依恋模式的不同。哪怕是同一个类型,他们所测出来的数值或是功能强度的表现都会存在差异。可以说的是,荣格八维是综合了人格特质论与类型论的模型。
给功能编号是有些不合适,因为这样做就违背了早期的荣格心理学原理和伊萨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使用荣格心理学对MBTI进行分析的结果。而我今天在这个后英雄时期对功能进行编号时,我们应该从质而非量的角度上解读这些数字,这些数字就像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中的街道编号一样,第“二”和第“三”功能是相同的,就像纽约的大道,它们通过质让我们去识别我们实际所在的位置。
若化生批注:实际上这么做是为了方便分类,并且使荣格八维理论形成一个更严丝合缝的模型。John Beebe想说的是:功能强度与功能位置不具有因果性。
三.为什么功能强度与功能位置不具有因果性?
在初学者学习荣格八维功能理论时,经常会拥有一个疑惑:如果我的第四/第八或任一功能发展的足够强,那么它是否能够成为我的主导功能/第二功能?
答案是:并不可以我们可以基于荣格八维的原型理论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 “假设有两个功能,一个在第二个位置,一个在第四个位置。前者是爸爸,后者是儿子,那儿子长大了比父亲更强,那我们可以叫原本的父亲为儿子,长大的儿子为爸爸吗?”
“再或者说,第一个功能代表着祖爷爷,第四个功能代表着父亲,第八功能代表着父亲的儿子。那父亲长大了可以把父亲叫祖爷爷,把祖爷爷叫做父亲吗。第八功能的成长必然不可能实现吗,举个例子,我们功能原型里面第八功能是第四功能的阴影,二者是补偿关系。如果祖爷爷和父亲有把父亲的儿子好好培养,那么儿子是会长大的吧,当然,这个儿子同样没办法取代他们的位置”在以前的系列文章中,我们经常会强调八维功能是可以毕生发展的,但是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是需要结合功能位置而论的。
可以说的是,此二者具有关联性,但不具有因果性。每个类型个体虽然功能位置是一致的,但是功能强度却各有差异,同时阐明这一点,也能够使我们对MBTI及荣格八维类型理论有更客观的认知——即,我能够明晓我类型背后的功能位置,但这并不限制我去发展任一功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避免MBTI及八维类型成为我们自我设限的标签。
若化生:浅析荣格八维【番外篇】——八维功能位置与功能强度的关联性
四.简析荣格八维原型理论(John Beebe模型)
那么,现在我们知道功能位置与功能强度之间没有因果性,只具有相关性,在这里我会借助John Beebe的八维功能《类型与原型》的理论,阐明功能位置对功能强度发展的影响MBTI与八维功能类型的对应表
ESTP — 创业者 Se Ti Fe Ni Si Te Fi Ne
ESFP — 表演者 Se Fi Te Ni Si Fe Ti Ne
ISTJ — 检查者 Si Te Fi Ne Se Ti Fe Ni
ISFJ — 保护者 Si Fe Ti Ne Se Fi Te Ni
ENTP — 发明家 Ne Ti Fe Si Ni Te Fi Se
ENFP — 奋斗者 Ne Fi Te Si Ni Fe Ti Se
INTJ— 策划者 Ni Te Fi Se Ne Ti Fe Si
INFJ— 劝告者 Ni Fe Ti Se Ne Fi Te Si
ESTJ — 监督者 Te Si Ne Fi Ti Se Ni Fe
ENTJ — 陆军元帅 Te Ni Se Fi Ti Ne Si Fe
ISTP — 手艺者 Ti Se Ni Fe Te Si Ne Fi
INTP — 建筑师 Ti Ne Si Fe Te Ni Se Fi
ESFJ — 供应者 Fe Si Ne Ti Fi Se Ni Te
ENFJ — 教导者 Fe Ni Se Ti Fi Ne Si Te
ISFP — 创作者 Fi Se Ni Te Fe Si Ne Ti
INFP — 化解者 Fi Ne Si Te Fe Ni Se Ti
功能位置与功能强度难易度发展的排序(从左到右递增难度)1>2>5>3>6>4>7>8
在此我们以INFP举例
INFP — 化解者 Fi Ne Si Te Fe Ni Se Ti
主导功能:Fi 英雄/女英雄
Fi功能最早通常在INFP的儿童期开始形成(劣势功能亦然如此),优势功能是自我的一部分,自我是我们最有掌控感的部分,因为它与能力和潜力的控制感有关。
INFP的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优势功能Fi的认识和重视越多,INFP的Fi功能便越能发挥它的优势,并趋于稳定,同时也能够带动INFP第四功能Te的发展。
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都得到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将它称作已经形成为人格骨架提供意识支持的“脊柱”。他们可以说是同期发展的一对兄弟,出现在我们人生最早的时候。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为特征的角色,有利于形成人格的“脊柱”。能够使我们意识到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之间的这个轴,可以使一个人知道他或她是谁,也让这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比较容易保持自己身份的整合性。
辅助功能:Ne 父亲/母亲
在INFP的青少年时期,则是确定二三功能的分化,第二功能的原型意象叫做父亲/母亲,第三功能则叫做永恒儿童(少男/少女),这就直接涉及到了INFP的第一依恋对象是父亲、母亲亦或者说是其他长辈——INFP的第二功能形成会更多地受第一依恋对象、家庭教养模式的影响,而第三功能的形成则更多地受我们与第一依恋对象的互动与联结模式、自身的选择所影响,共同左右了INFP和外界互动的策略,二三功能的轴则形成了“双臂”。辅助功能位置上的功能态度在大多数的成人身上都能得到充足的发展,它会是我们最得力的左右手,经常被用来去帮助和支持他人,和他人产生互动。辅助功能是父母般的功能,它主要是去帮助自我与他人发展,也经常是他人的榜样。
第三功能:Si 少男/少女
第三功能并不往往被INFP所控制,祂是一位永恒少年,是INFP们童年中所形成的关于孩童的情结,在童年中虽引起重视,但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照料的部分——祂需要一个行为良好的人去赞扬、支持、强化和引导它(才能够发挥它本身的作用),将会成为我们的第三功能。而祂是需要一个足够稳定的内在客体所支撑的,而第二功能在其中则会成为第三功能较有力的保护者与促进者(但并不能完全保护),但并不能使第三功能保持稳定性。
它通常表现地较第四功能不稳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八维理论中会有一三loop的概念第三功能同时也会给予第二功能一定补偿,它们如同一四功能一样,彼此之间也是互补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心灵中一条人格轴上,而且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在个体心灵层面,它们像意识的双臂一样起作用, 是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被意识性地用来去支持他人或者被他人支持,它们为意识的脊柱(优势和劣势功能)提供一种平衡,使我们自己更加关注我们是什么人或能我们能做什么、能为自己做什么。因此,脊柱可以被视为与我们自体相关的轴,双臂可以被视为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轴。当然在这里需要指出的这两条轴也是互补的关系,一条轴总是理性轴(迈尔斯.布里格斯的术语为“判断”),而且另一条总是非理性轴(“感知”)。例如,我们会利用双臂去使自己冷静下来,当我们太倚重非理性的脊柱时,双臂也会使我们与人相处时变得更加理性,双臂还能够支持我们去超越僵化的理性脊柱。
劣势功能:Te 阿尼玛/阿尼姆斯
INFP的劣势功能Te,会是羞耻感的来源。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被迫使用劣势功能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与劣势功能表现出优势功能相反性别的负面原型特质:防御性、歇斯底里、绝望、易怒等等。尽管劣势功能带来羞耻感,但是劣势功能与灵魂或精神直接相连,是心灵中最理想的一块地方。让我们有更高事业或使命的能量都在心灵的这片区域,也是我们自己身上相对脆弱和无力的部分。
荣格心理学认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发展是一个人后半生的主要任务,而劣势功能是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相关联,会以一种更具创造力和适应性的方式出现。
在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都得到发展的时候,我们可将之称作已经形成为人格骨架提供支持的意识“脊柱”。( 弗洛伊德在八维理论中被认为是INFP,他的内倾情感使他能够成为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当他仍然是一个年轻医学生的时候,依然能够结合外倾思维能力去明确有力地提出一一个理论,并使用自己的理论去弄清楚他所治疗个案的动力。)
第五功能:Fe 对立人格(英雄/女英雄的阴影)
情结与阴影相辅相成,在INFP幼年时期,最早发展优势功能Fi与劣势功能Te的时候,便无可避免地诞生出与他们相关的阴影(Fe与Ti),正所谓情结越大阴影越大。
但阴影并非是不可化解,如果发展得当,它还会成为情结在升华过程中最得力的助手。
代表对立人格原型的第五功能Fe,是INFP防御机制的原始来源,当INFP感到Fi的地位和它最重视的价值感遭受攻击时,倾向于迅速选择第五功能进行防御。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的是,第五功能能够与第一功能起到相互补偿的作用,而对立人格的防御方式究竟是消极或是积极的,往往与我们的防御机制的升华与固结相关联。第五功能实际上在第一功能足够强大,没有被压抑时便能自然而然的发挥其优势。
第六功能:Ni 长老/女巫(父亲/母亲的阴影)
辅助功能的阴影,也即是长老功能,与辅助功能恰恰相反:它去指责与批评别人,将他们困住,让他们去怀疑自己的一切(因此又被称为批评家功能)。
但INFP同样可以发挥此功能的一些特殊优势。例如在INFP面对一个人或者一项计划时,察觉到对方或计划、亦或者是第六功能会给我们所重视的东西带来破坏和危险时,INFP可以通过这种察觉规避风险。
对于我们来说面对第六功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重视或给予一定限制,就像我们面对一个行为不端的儿童所采用的方式那样。
在这种情况下,长老的原型或角色也可以被视为消极的或者责难的父亲角色,同样在女性身上与之对应的巫婆,可以被视为一个挑剔的母亲,其看起来几乎无法被取悦。而一旦第二功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我们去有意识的强化此功能的优势与强度,也并非是难事。
第七功能:Se 小丑(少男/少女的阴影)
第七功能,即为小丑原型,它本身与第三功能的创伤性经验密切相关,是我们面对使我们如孩童般茫然失措的难题时,在无意识中出来捣乱的功能,它会更大程度地使我们进退维谷,让我们无法认清现实;但当我们能够通过合理处理第三功能的创伤性经验时,它同样能够被我们所用,这时候它能发挥教他人认清现实的效用。
但这同时便意味着我们需要正视,并且跨越原生家庭对我们不恰当的管束甚至伤害。当然,在前期发展中,第七功能的作用并不能很好地被我们意识到,我们对它的作用的察觉,比第四功能要隐蔽许多。第七功能也有另外一个别称,即盲点功能,除非我们能够首先强化第三功能的稳定性,否则第七功能是难以进行发展的。
第八功能:Ti 恶魔人格(阿尼玛/阿尼姆斯的阴影)
恶魔人格这个术语表示与心灵中最无意识的部分相连的原型,通常集中的是INFP最顽固的和最无意识的性格缺陷,当INFP有敌意性投射的表现时,通常来自这个原型和与它相连的功能态度。
八功能中,最无可救药的功能态度像是一个魔鬼,但是这个魔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象征着阿尼玛/阿尼姆斯的第四功能的发展而进行一定驯化,它们之间同样可以起到相互补偿的作用尽管我们的自我意识通常难以忍受劣势功能(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能够把我们的自我意识放大并投射出去,让所有人都会看到我们意识中这个丑陋笨拙的区域),但我们发现最重要的是,我们大部分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对立人格或恶魔人格所携带的功能对他人施加的影响。也因此,第八功能可以是我们终生的阴影功能,除非我们另外七个功能足够强,能够帮助我们提取潜意识中的材料到意识当中,否则这个功能是难以发展其优势的。
本文理论源自于John Beebe的《类型与原型》,全文经过对于原著的一定整理后结合部分为作者个人所写及观点而成,个人只对于本文享有著作权。未经允许,请勿直接转载本文。欢迎各位更大程度上推广《类型与原型》此书的理论,并结合自身见解进行产出,更欢迎与我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本文来自涅九文化传播团队主理人若化生
本系列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及任何形式的抄袭篡改行为,仅供学习用途,侵权必究涅九文化传播团队专栏:涅九文化传播

欢迎投食~https://qr.alipay.com/fkx06436wr5bhleh16lc67f?t=1585087783580 (二维码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