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打糍粑
前几天,接到舅舅的邀请,要我周六去吉首周边的村里参加打糍粑活动。打糍粑,这是每年冬季我盼望的活动之一。一般都是在年边才开始,今年却提前了,这让我很兴奋,迫不及待想马上去品尝美味。

而说起打糍粑,是湘西地区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和杀年猪一样重要,是春节即将到来的序幕活动。湘西地区喜欢吃糯米食,用糯米做的食品就有糍粑、蒿菜粑、包谷粑等。但是最常见的就是过年家家必备的糍粑。糍粑除了好吃,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每次打糍粑时候往往是几家人、甚至全村人联合一起,在这过程里的乡亲感情的和睦融洽,欢声笑语的飘荡,凑成了大家其乐融融喜爱的活动。
好不容易等到了周六,当天我起了个大早,兴致勃勃地去参加活动。走进村里,漫步在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上,极目远眺,峰峦层叠之间雾气缭绕,空气清新的让人心安,使人如有超脱尘世之感。走至村部的坪场,村民们早已聚集在此。部分人已经开始打起了糍粑,人群攒动,呼声四起,热闹非凡,瞬间打破了村口的宁静。
这时候,我看到了正在烧柴火的舅舅,他招呼说:“快去吃,那边有刚打出来的糍粑,还热着。”我赶紧走过去拿起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口糯香,无比享受。糍粑,这道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小吃,在我的记忆中无论是火烤、油炸、煮汤、还是配甜酒,每次吃完都是牙缝带糯,耐人寻味。
年年参与舅舅村里做糍粑,我也对制作流程了如指掌。做糍粑的前一天晚上,就要把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第二天,糯米完全泡胀了,就装到专用的蒸糯米的大桶里去蒸。这时候,一般说烧着很旺的柴火,大火呼呼呼地,一下子就很有仪式感了。蒸到九分熟的时起锅,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石臼里,开始招呼乡亲们轮番用木棍捶打。
打糍粑其实是个技术活,看起来容易,打起来还真不简单。有经验的村民说,打的时候,两人握住木槌使暗劲,然后扬起木槌对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每锤下去要究快、准、稳。打的过程要趁热,越快越好,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有韧性。如果时间久了,米饭冷了不仅难以打烂,而且手捏糍粑时也捏不动。我也试过去弄了几锤,但是每锤下去木棍不是一会被糯米黏住,提不起来,就是一会相互“打架”,没多久就会感到手臂软绵绵地没有力气。
锤打了大约二十分钟,糯米饭就从米粒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黏糊糊饭团球了,而且那饭团球是越打越有韧劲。此刻,空气里开始弥漫出糯米的清香味,围观的村民们也开始兴奋起来。大家已经在旁边摆好了宽宽的桌台,并擦拭干净,一边看着打糍粑,一边说说笑笑,等待着糯米锤好。
当糯米球很难看见米粒形状,几乎全部融合在一起时,表示就锤好了。这时候,大家齐心合力把巨大的饭团球抬上了桌台。几个妇女趁热在手上抹上油,再把饭团球扯一点,捏成小小的圆形,压扁后成一个个糍粑隔开,铺开摆放在桌台上等待晾干。制好的糍粑,可以放在水里泡着保存很久,每当想吃的时候,就拿出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烹饪即可。
曾记得以前看到过关于糍粑的传说故事,给我印象深刻。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伍子胥为了给父亲报仇,投靠了吴国,还为吴国立下了不少功劳,成了吴国的功臣。不久,他就率领吴兵攻打了楚国,给父亲报了仇。此后,伍子胥受封,受吴王令,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
伍子胥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后来,新王继位发生政变,伍子胥自刎身亡。他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
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而成的砖石。
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搬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
糍粑寓意着团团圆圆,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吉祥;相聚打糍粑,愉悦的是身心,体会的是乡情,传承的是文化。小小糍粑在冬日里,为人们注入温暖,增加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