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看电影的小事
我偶尔会想起刚认识小徒弟的时候,她问我「学长你是不是看过很多电影啊」,当时我回答「真的不算很多」,因为觉得如果真心喜欢电影甚至到了想要研究电影的地步,到二十五岁的时候早早就该看过一两千部、了解一众经典了。然而那时候我一部黑泽明都没看过,又因为上课体验的缘故瞧不上伯格曼、法斯宾德和《公民凯恩》,总的来说更像个走马观花的喷子而不是电影爱好者。
那个问题过去了快五年,我好像还在维持着看电影的习惯。奇了怪了。
义务教育阶段貌似有看电影的指标。小学的时候我们看了不少主旋律教育电影,《人命关天》《九香》《美丽的大脚》 之流说实在的也挺没劲的,捆一起都不如《E·T》骑单车飞起来那一个镜头给我们的冲击更大。犹记得有一天中午,广播小喇叭里传来大队辅导员的声音:「今天下午,我们组织同学们看电影,电影的名字是:《宝莲灯》」。她知道我们已经期待了很久很久了,所以特意在电影名前顿了一下。全班山呼万岁,班主任都笑了,没有立刻维护秩序。《宝莲灯》可真好看啊,后来老师一让我在班里唱歌,我就唱《爱就一个字》。小学组织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是何炅演的《女生日记》,内容是啥都忘了,只记得我坐在心仪的女生旁边,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我第一次牵了她的手,特别凉,搞得我半只胳膊都跟着僵了。
到了初中,学校组织我们看了很多最时髦的商业片,《极地特快》《韩城攻略》《神话》《霍元甲》《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那时候组织看的,我们还攀比呢:育才中学看的《夜宴》,不如我们看的《黄金甲》——当然了,这个攀比应该是在女演员穿着暴露程度上的,你永远不知道精虫上脑的男生看电影的时候在想什么,看《神话》金喜善脱衣服那段,旁边的男生还伸手摸我牛子问我硬没硬……《黄金甲》上映的时候我刚跟隔壁班女神表白不久,看完之后的某天中午她来我们班考试,正好就坐在我的座位上,据一起考试的女性好友描述,她一坐下就开始唱「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得知那是我的座位以后还夸了一句「挺利整啊」。那时候家里的VCD也换成了DVD,看了点《无极》之类的大热电影,真田广之和张柏芝滚床单那场戏拍得好啊,费了我不少纸巾。
到了高中,组织看电影的好事儿没了,自己也没什么动力去电影院,偶尔会买一些DVD回来看,《投名状》啊,《色戒》啊,就都是那时候看的。09年和10年我连续来北京看病、考试,在西图和王府井图书大厦买了好多正版电影回去,当时很苦闷,所以买了很多喜剧,好几部金·凯瑞,还有《遗愿清单》《老大靠边站》《拜见岳父大人》什么的;此外《这个杀手不太冷》就是09年买回来以后做完手术躺在沙发上看的。不过那时候谁不用 VeryCD 啊,这可比卖盘的厉害多了,09年初我还经前桌友人燃喵推荐在 VeryCD 下了那年冲奥片《朗读者》和《换子疑云》;看电影的设备也鸟枪换炮,从国产 mp4 变成了 iPod Touch,当年的 Touch 总共也就 4G 还是 8G 的,除了歌和一部小黄片以外里面只有四部电影:《楚门的世界》《肖申克的救赎》《一个头两个大》和范伟主演的《即日启程》……当然也有用电脑看的,高二高三我都在翻来覆去地看前两部《黑客帝国》,前几天法妻看《黑客帝国》的时候我还能接上台词呢。那时还有一个看电影的途径是电影频道。每周二晚上十点多都有原声电影,所以我洗完脚经常赖在沙发上不走,把爸妈熬睡了我就看一眼当天演什么,好看的话就看下去,《入殓师》就是在那么一个晚上看的。此外,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甚至在 KTV 看过电影——当时跟几个朋友一起出来唱歌,我短信对象出来开了个小包,我俩躲在里面一边看《加勒比海盗》一边打波这样……
家人还挺喜欢带我去电影院的。我特别特别小的时候,营口都没有专门的电影院,最出名的放电影的地方叫「东方红影剧院」,爸妈带我在那里看过《勇敢者的游戏》和《侏罗纪公园》。后来东方红拆掉了,2002年辽河大剧院落成,开业那天晚上我都没写作业呢,我妈就带我去看了《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经理先展示了一下辽河大剧院的升降音响,然后说:接下来,我们就让营口的家乡父老看一场真正的电影。《英雄》上映以后我爸不知道哪儿划拉来一张枪版盘,全是色块也看不清楚,我妈就又带我去辽河大剧院看了一遍影院版的。后来《指环王》的不知道是拷贝还是盘兜兜转转终于来到了营口,我磨我三姐带我去看,我俩少不更事坐在第一排,被音效震傻了,看到 you shall not pass 那场我跟三姐说我心跳得太快了咱们快走吧……初二暑假,大姐三姐各携男友带我出来玩,我们五个在公园划了船出来,实在没啥干的就去了辽河大剧院,当时能看的只有《黑社会2:以和为贵》,大姐男友问我看不看,我说看啊,售票员说那你们上去吧,循环放的;我们上去正好看到钉棺材那里,等放完了我们准备看一下开头再走,银幕上显示出DVD出仓的画面,紧接着又是入仓,好家伙敢情是这么个循环放啊。即使我上了高中,我妈也偶尔会在周末带我和我小弟去看个《变形金刚2》(还用问吗,都是为了片尾的林肯公园啊)《赤壁》《建国大业》之类的。比较好笑的是我爸好像觉得买票进电影院多亏似的,每次还要托熟人要票看,我那时候就已经很不喜欢占人便宜了,就不太愿意跟他看电影了。2010年底,爸妈来北京看我,我带他们去西单首都电影院看《赵氏孤儿》,那应该就是我们仨迄今为止最后一次一起去电影院。2012年《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上映,我拉我妈去新落成的橙天嘉禾看,片子又长又吵,我早已经在北京的院线里历练出来了,但我妈看到中途也是觉得心脏受不了。所以后来每次放假回家只拖着他俩在家里看一部那个学期我看过的好电影。记得看完三个小时全本儿的《莫扎特传》,我们仨唏嘘半天,我爸说这片应该给机关放一放,告诉那帮官老爷有的人才就是桀骜不驯的;我妈提醒:记得把裸露镜头删一删……
小学组织看电影时,我们要从学校出发步行到电影院,一个班一个班地排成长蛇阵。四年级开始站排大个打头,我们班又是1班,相当于往电影院走的队伍是我带着走,讲真比起看电影,还是出校园这件事本身更让我兴奋,所以每次走得都很快,后排小个叫苦不迭。我们小学每班大约五十人,一个年级就是二百人,三个年级一起看电影的话至少六百个孩子走在营口的马路上,现在想想连组织工作都是一项大工程,老师们真是辛苦了。
后来辽河大剧院也不太放电影了,外面的海报上都是二人转演出宣传。
今天看了个新闻,说人人被封了。那个人人。
甭管他们是普罗米修斯还是海盗吧,现今作为创作者我也没什么立场支持盗版。我想起另外一件事:上大学以后我又下载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重看了一遍,才发现09年我从北京买回去的正版盘里删掉了一场戏,是玛蒂尔达跟着莱昂学杀人,目标不给开门,莱昂教了她一手 ring trick——没有这场戏,结尾莱昂给斯丹那个拉环的时候,冲击力就会减弱很多。我是多么想在第一次看时就获得那种完整的体验啊。
直到今天我依然不敢说自己看过很多电影,也不敢说自己有多喜欢电影。我只能说,我一直都会是那个朝着电影走过去的孩子,不管有没有人组织,不管有没有地方放我想看的电影。
因为那孩子真正渴望的,是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