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共体讲座发言稿
教学改革,每一位老教师都经历过很多次。
我印象深刻的,第一次是目标教学。每节课前要将本节课的目标写到黑板上;后来是高效阅读;还有我们学校原来搞得自主联动三模块八环节。
似乎每一次教学改革,都有很多人不认同。
这次也不例外。
但这次有一点和原来不同。这次没有强迫。你喜欢,就参与。你坚持原来的教学方法。也没有问题。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参与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了。
今天这次讲座,也不是学校要搞统一。大张旗鼓地推行。只是希望通过介绍,让更多的老师理解,尝试。
学共体这一点很好。没有模式,只是理念。鼓励先进,允许后进。
刘学民科长说,我们要寻找的是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学共体那些理念是值得借鉴的呢?
在和大家分享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是老师展示出了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水平吗?
还是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进程之中,协同走向深入?
毫无疑问,一定是后者,因为教师的高超的教学能力,也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学之中。
那么,学共体的第一个关键词应该就是正确的——观察。
观察什么?观察学生的学习。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很难吸引学生。即使是我们的学共体课堂上,我们的观课老师也常常提出这样的疑问:
我身边的学生并没有投入到学习中来啊?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没有保障每一个学生的高品质学习权啊?
是啊,我们的学共体课堂还不完美。还需要进步。但是,我们应该表扬一下自己,因为每位开始关注学生了。我们的这样疑问,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让课堂的学更高效呢?
所以学共体的第二个关键词是——高品质的教学设计。
我理解,高品质的教学设计需要具有两个特点:
开放性。因为唯有开放性,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参与进来。
挑战性。因为唯有挑战性,才能吸引每一个孩子。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我现在出一道题,一加一等于几?没有一位老师会理睬我,你会一位这是一个恶作剧。但如果我问,有1 2 3 个数字,怎样排列组合会让这个数最大呢?
会有老师思考一下。321吗?肯定不是。没有这么简单。那么是3的21次方,还是2的31次方呢?我看到很多数学老师的眼睛明亮起来了。当然,我也看到语文老师一片茫然。
现在,我们需要学共体的第三个关键词——协同学习。
我们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啊?看看这两个数字到底哪一个大?用什么办法来比较。
协同很重要。我们发现假期很多老师呼朋引伴,相约来打乒乓球。这不仅是因为乒乓球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运动,还因为人天生需要合作,交流,协同。
一个人来也可以练发球啊。但缺少了合作的乐趣。
学习也是如此,同伴间的协同有助于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这一点,许多参与学共体课堂观察的老师,都有所体会。在同伴的协同学习中,整个小组走向深入,因为四个人彼此质疑,互相求教,使得课堂整体推进。让落伍者成为最少。
佐藤学这样给“学习”下定义,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与物的对话,与他者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
你看,必须存在这样三种对话才叫学习。
因为学生活动的增多,因为真实的学习过程的缓慢、复杂,所以我们需要引入学共体的第四个关键词——少就是多。
学共体的教学环节必须要少。因为教学环节少一些,学生的学才能多一些。一开始参与学共体的老师总是会问这样的问题:课程讲不完怎么办?
你看,我们的注意点还是讲。问题是,你讲完了就完成作为教师的任务了吗?
刘学民科长有一个例子讲得特别好,假如我们是一个商贩,到市场去卖东西,怎样算卖掉东西了呢?是有人将东西买走了。
那么类比一下,怎样算我们教完了呢?得学生学会了。也就是说,所谓教完,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会这一基础上。
所以我们纠结的重点,不应该在我们是否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讲完了没有,而应该是学生学会了没有,学会了哪些?
所以,我们要进行高品质的学习设计,要将教学环节设计的少一些。要将时间留给学生。
其实,学共体理念讲“少就是多”,什么意思呢?虽然学生学得知识少了,但他是通过自己、同学协同学到的,这样,他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长此以往锻炼下去,以后会越来越快的。
张华教授的那个视频大家不知道是否看到过,我转发到三中学共体群里了,他说:什么是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所进行的可迁移学习。
理解,就不是我们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政治为什么现在成了最难学的一门学科?因为里面的许多概念孩子们无法理解。
真实问题,是我们必须将学生所学到的,反馈到生活中来。我这学期想做一个试验,就是学完一篇课文之后,让学生以同一个主题写一篇文章。将课文中的情境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我觉得这样也许就能解决学生不会写作的问题。那么数学、物理、化学也是如此啊?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让学生学的不能只是知识,必须是对问题的解决。
我在北京的时候,一个原来教过的学生去看我,他在做什么呢?是中国农科院的一名研究原,在研究如何检验蔬菜上面的农药残留,用一个仪器,从蔬菜表面一扫,就知道了。
你看,我们的学生,将来必须要去解决现实的问题。张华教授说,能否使用和解决问题是判断是否理解的前提。
所以,我们不能只是画下来,背下去,答上去了。我们要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走向深度。
这样的学习才是可迁移的。这样的头脑才是灵活开放的。
另外,虽然看起来教学环节少了,但学习的深度更深,学习的广度更广了。这一点,我相信参与学共体改革的教师都深有体会。
当我们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我们会惊讶于学生思维的跳跃。他不会局限在这节课你预设的内容,他甚至都跳跃了这个单元,这本书。
这需要老师有更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其实,我们说驾驭,这个词都不够恰当。这体现了一种强势。并不符合学共体那种尊重、平等的理念。
下面我们共同探讨学共体的第五个关键词:
倾听
学共体理论特别重视课堂上的倾听。因为只有倾听,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现在我们大部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偶尔有些优秀的学生参与进来。我们的课堂拥有大量的旁观者。
在克旗学习交流环节,有一位高中老师问:
谈杨院长,我是高中老师,我的孩子在小学,他们学校在搞课改,让家长去听课。我一听,豁,课堂上小手如林,争先恐后回答问题。而现在我自己的课堂呢?一片沉寂。
这是怎么回事呢?
是老师的倾听不够,不是孩子的问题,因为孩子一开始是都踊跃发言的嘛。
倾听有几个原则:
一是要尊重每一个发言。
对于老师来说,你的心理有一个预设答案。当这个学生的发言偏离了你的预设,你常常会从表情、语言上显示出不太认可,你会说:很好,你再思考一下?还要哪位想说?
这样的对待看似温和,但一定会伤害到这个回答问题的孩子。因为每一个敢于举手表达的孩子,都应该被赞扬,被鼓励,而不是被打击。
无论对错。其实没有对错。佐藤学、陈静静、黄建初、张华,这些大家的理论,我们学习下来,也会发现有所不同。我分享给大家的,也只是我认为对的。各位听完,也只是接受自己认为正确的那部分。
课堂上也是如此,每一个孩子理解到得,分享的不会相同,我们老师也不必强求一致。所谓一致,也只是强求。我们将他归结我一处。以为学生也会和我们一样理解,其实都是一厢情愿。
所以,刘学民科长说:说就是学习,听就是告诉。
说就是学习,指学生,他表达、发言、分享,就是在学习。因为他必须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才能表达。所以,当孩子说,那就是在学习。
听就是告诉,指老师。老师要倾听,要做课堂上倾听的师范。听就是在教,在讲解,在告诉。
有人会质疑,老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学会?我们想过没有,我们获取的知识,得到的能力,并不是因为有人讲,而是因为我们在努力理解。一堂课,老师讲个没完,为什么学生仍然没有学会?
因为他溜号了,没思考我们讲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我们讲了没有,是学生是否在参与。在思考。
所以老师要尽最大能力让学生分享、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会自然而然地走向深入。这样的学才是高效的。
倾听的第二个原则:
要尤其注意那些“异向交往”的话语。
所谓异向交往,就是偏离了我们预设答案的回答。这些答案常常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新世界。
在上学期最后一节语文学共体课上,罗海辉老师上的《一颗小桃树》,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多次称呼这课小桃树为“我的小桃树”,为什么总是说,“我的”?我们设计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理解小桃树的经历,和我的经历是相联系的。理解文章中的两条线索。但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开始总是围绕着思念奶奶这一角度展开。怎么对待这样的答案呢?倾听、接纳就是了。孩子由对奶奶的思念展开思考,慢慢就能抵达深入。
当我们不阻止,不忽视,我们就会发现课堂的美妙之处。就会领略到孩子思维的丰富多样,就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师生相长的舞台。
倾听的第三个原则:
要给予角落孩子若无其事的关注。
学共体课堂要保障每一个孩子高品质的学习权。尤其角落里的,一直沉默的,缺乏信心的。但这种关注要“若无其事”,为什么呢?直接叫这位同学不就行了吗?多给他几次机会不就行了吗?
其实本质上还是尊重。如果现在我想找一位老师回答问题,而你恰恰是最不爱表达的那一个,那么我现在叫到你,你会开心吗?能顺畅的回答吗?其实不会。你之后尴尬。但是如果我按照顺序,从你那一行开始,依照顺序轮到你回答了,我想你能够站起来,好好回答。
对学生也是如此。我现在在课堂上常常采取的就是一行从前到后逐一回答。这样,那个很少或从来不回答问题的孩子也能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了。
所以,学共体理念改变的不应该只是课堂,我们需要用这个理念改造整个教育生态。比如建立“观察——描述——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建立“读书——实践——写作”的教育生活方式,将“评价变成欣赏和帮助”等等。
有一句说,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关系。当我们回忆自己最难忘的老师时,可能不是那个教学水平最精湛的那一位,仅仅是他在你沮丧时安慰你,和你一起分享过快乐之类情感的原因。
尊重、平等、倾听、爱、理解、相信、鼓励,其实,学共体所引导的不是什么新理论,只是这些古老而恒久的情感罢了。
我们自己追求的,不也是这些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