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二世
罗曼诺夫家族和俄罗斯帝国的末代沙皇,在他统治之下,俄罗斯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赋予民众公民自由,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发展代议制民主以及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但最终,这些进步政策都被尼古拉二世本人的独裁立场所打断,俄军在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孱弱表现也让政府无力专注改革。1917年3月,尼古拉二世已彻底失去民心,被迫退位,罗曼诺夫皇朝在俄罗斯的300年统治结束。在他退位以及被谋杀之后的多年里,苏联史学界以及苏联国家政治宣传都把尼古拉二世骂作奴役自己的人民并且把无数军人送入无意义的战争中送死的暴君。苏联解体后,现代俄罗斯史学家普遍为尼古拉二世翻了案,评价他是一位施政发自善意,治国理政勤奋且有能力应对挑战的君主。
简要信息
全名: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
出生时间:1868年5月18日
出生地点: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亚历山大宫
死亡时间:1918年7月17日
死亡地点: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叶卡捷琳堡,伊帕切夫别墅
安葬时间:1998年7月17日
安葬地点:圣彼得堡,彼得保罗主教座堂
配偶: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婚前为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小姐阿莉克丝,1894年成婚)
子嗣:奥尔加·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塔季扬娜·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阿纳斯塔西娅·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察列维奇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
家族:荷尔施泰因-戈托普-罗曼诺夫
父亲:全俄皇帝亚历山大三世
母亲:皇后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
宗教信仰:俄罗斯正教会
头衔
· 全俄罗斯皇帝(1894年11月1日-1917年3月15日),于1896年5月26日加冕,前任为亚历山大三世,格奥尔基·叶夫根耶维奇·李沃夫任临时政府总理
宗教信息
圣徒名:热忱者俄罗斯的圣尼古拉二世
教会:正教会
封圣时间:1981年(俄罗斯正教会海外教会)、2000年(俄罗斯正教会)
主圣地: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叶卡捷琳堡诸圣堂
瞻礼日:7月17日
尼古拉二世的两位首相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和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都曾推行经济与政治改革,他们的君主也给予了支持,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则极大阻碍了改革政策的落实。尼古拉二世与法国保持着紧密联系,还从国外借贷来赞助国家现代化事业。但另一方面,尼古拉二世也不愿把大权交给新的议会(帝国杜马)。尼古拉二世的批评者认为,霍登卡惨剧(踩踏事件)、反犹迫害、血腥星期日、对政治异议的镇压以及俄国在与日本的战争中的失败都应归咎于沙皇的昏庸,其中,日俄战争对俄罗斯的打击堪称巨大,俄罗斯海军的整支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战(日方称‘日本海海战’)中全军覆没,一同化为乌有的还有俄罗斯在满洲和朝鲜的势力范围,就连萨哈林岛南半部也被日本人吞并了。
1907年,尼古拉二世代表俄罗斯签订《英俄条约》,约定与英方共同在中东地区遏制德国的扩张企图。《英俄条约》的缔结标志着俄罗斯帝国与不列颠帝国之间的“大博弈”的终结。尼古拉二世还在奥匈帝国所面临的巴尔干问题中支持塞尔维亚,于1914年7月30日对俄军下达了动员令,相应地,德国在1914年8月1日和3日分别向俄国及其盟友法国宣战,世界大战(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军在战争中损失巨大,前线与后方的士气进入前所未有的低谷,1917年3月(儒略历二月末),二月革命爆发,罗曼诺夫家族的时代结束了。尼古拉二世代表他和察列维奇阿列克谢两人退位。苏维埃革命政府之后把尼古拉二世全家流放西伯利亚,1918年7月,罗曼诺夫皇室被布尔什维克灭门。
1981年,海外俄罗斯正教会(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将尼古拉二世全家七口人全部封圣。1979年,科考人员确定了沙皇一家的葬身之地的位置,但直到1989年才为世人所知晓。共产主义政权在俄罗斯灭亡后,沙皇一家的部分遗骸被掘出,经DNA分析验明正身后,于1998年7月17日,也就是一家人被害的整整80年后,在圣彼得堡重新安葬,安葬仪式由国家和教会负责,十分精细、庄重。2000年,俄罗斯正教会将尼古拉二世全家封圣,赐名“热忱者”(东方正教会给圣人的独有头衔,拉丁教会中没有相同名号,称号的含义是‘以耶稣受难般的姿态面对自己的死亡’)。2007年,在原埋葬地旁边,调查人员又发现了另一个墓坑,同样也没有任何标记,里面埋的是两具儿童骸骨。2009年,经DNA检测,两具骸骨属于阿纳斯塔西亚女大公(也可能是玛丽亚女大公)和察列维奇阿列克谢。截至2018年,阿列克谢和阿纳斯塔西亚(玛丽亚)的遗骸仍旧没有下葬,俄罗斯正教会在请求再次进行DNA检测的同时也负责保存遗骨。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