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阅读总结
01前 言
在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学到:“问题创造现实”,所以正确的问题不是“你不满意你的什么缺点?”,而是“你能做些什么让你的时光更有意义?”
我的答案是,通过问自己“2020我都读了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并于此,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所失。
怀揣着这个问题,我翻了一下记录。
02总体评价和应对策略
我发现当自己遇到熟悉喜欢的作家时,总爱一直读下去,缠绵流连,不觉间他们已然成了我的阅读舒适圈,让我感到安全的同时也束缚了我迈向更宽阔的天地的双脚。这个世界上肯定有着我闻所未闻的瑰宝等着我去探寻,我不能在熟悉的酒馆那个靠窗的座位待的太久,不然会发霉的。
you must walk away towards the bigger world, to see, to seek, to forget, to forgive, to meet, to love, to laught out and let it go.
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方面:
1.数量60本,12months*5books, not bad.
2.质量,重量级的作家读了十本左右,并没有沦落到只读烂书和快节奏的爽书的地步。相反,我很可能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日之星呢!
3.发现,我发现了闻所未闻的好书,拓宽了我生命的边界,比如《巨流河》《哥儿》。好书总是鼓舞人心,不是吗?
我个人不太满意的方面:
舒适圈,爽文占比偏多,包括6本低质量的古龙和8本村上杂文短篇,占了1/4。
2021我会改进爽文舒适圈方面的问题,具体策略如下:
(1)每个月设置一本【大家伙】,并非一定是大部头,但一定要是有分量的名著。
(2)每个月设置一本【新朋友】,意即没有读过的新作家。
(3)每个月都写读书报告,回顾总结反馈。
03具体阅读报告
言归正传,让我来按照作者和类别陈述我的阅读史吧。我把这60本分为了四类如下。
【文学类】
鲁迅(6本)
鲁迅是上小学初高中我以来一直都提不起好感的作家。主要是一篇阅读理解无意间提醒了我“鲁迅难,怕鲁迅”,然后我就跟风一样地反对鲁迅了,觉得他过于陈旧(现在真是羞愧于这种想法,鲁迅到今天乃至100年后仍然时髦)。
后来在高中还因为语文老师过度吹捧鲁迅(在当时的我看来)而与老师发生课堂冲突,想想也是挺叛逆的。后来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坐着和他谈话,(那是我第一次和老师坐着谈话,初中都是蹲着或者趴着)班主任问我“你读过鲁迅什么书?有资格评判鲁迅吗?”我当时回答不出来。他接着说,“我就不喜欢鲁迅,这个人缺锌,什么都要攻击。只是后来某位人物特别喜欢他,带起来的而已。”这就是我对鲁迅真正的初印象了。
后来上大学,读的也是中文系,大一鲁迅又成了不可避免的一号开山人物,说实话除了必读的那几篇小说我也没产生过多兴趣。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准备考研了吧,要把这些大作家翻出来读。一读,才知道,原来这玩意这么好!于是把他的代表作读完了,感触良多。还读了一本老师推荐的关于他的研究著作,也就是李长之的《鲁迅批判》。
- 《呐喊》
收录了太多经典,甚至觉得拥挤。《狂人日记》的双重解读性,鲁迅对日记有逻辑地编排裁取正与孔夫子所作无二(正应了许子东说中国新文化运动是文人用孔子的方式反对孔子),鲁迅让狂人故意犯的错(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这些都让人着迷;
《药》中剖析的人性之愚昧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纠缠着;
《孔乙己》那入木三分的穷酸文人形象分明让人想起自己,毕竟“孔乙己”就是“第二个自己”;
《明天》里单四嫂子直接影响到迟子建《群山之巅》的创作(里面也有个相差无几的单四嫂子);
《风波》对文豪的讽刺,对底层妇女和所谓大人物的刻画都令人拍案叫绝;
《故乡》经典的“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
《阿Q正传》典型人物;
《社戏》美好的回忆,往事不可追。
- 《彷徨》
《在酒楼上》飞朔的大雪。绍酒,油豆腐,还有飞了一转又回来的苍蝇。理想破灭,冷。
《肥皂》少有的描写性
《示众》吃瓜群众
《伤逝》最好的爱情小说之一
《弟兄》潜意识里不道德的想法
《离婚》他实在是很擅长写底层妇女。泼蛮又可怜,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有时也是这样的。
- 《野草》这本书很私人化,我喜欢他的那些关于梦关于黑暗的句子。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 《朝花夕拾》
可以当成零散的回忆录来看,很喜欢《阿长与山海经》,可能我也想要有人送我喜欢的连环画吧,但是no one is coming,正因如此,被另一个人惦记着的感觉才那么可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把看到顽皮的鲁迅,他回忆这经历时,心情若何呢?《父亲的病》对于研究鲁迅的人来说重要到不可忽视,对我来说,也只是同情,而且同情的时候还禁不住反思是不是类似那种对于祥林嫂“满足地流下眼泪”的同情。《范爱农》里被推举着发电报的情节好像在《巨流河》里也看到过。
- 《故事新编》
破就是立。最爱《铸剑》和《理 水》,忘不掉的是嫦娥那句“又是乌鸦的炸酱面”,感觉有点像“何不食肉糜”,谁知道呢?
- 李长治《鲁迅批判》
李长之解读和介绍了鲁迅的几个阶段并对一些篇目进行了解读,既然是文学院老师推荐的应该有其独到之处。看完之后亦有所收获。
村上春树(8本)
自从15岁第一次得抑郁症,在病房里用手机屏幕看《舞!舞!舞!》,我就没办法放下村上春树。他在一定程度上陪我度过了我的青春,以至于后来得知虽然获奖无数但他只是个通俗作家时,我也不觉得有什么。还有点得意,“幸好我的青春是村上而不是郭敬明啊哈哈”。大学第一年把他的所有长篇刷完后,就一部一部地读他的短篇和随笔杂文,因为这些书并不像长篇那样好找,所以我的“村上春树补完计划”应该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完成。
- 《神的孩子全跳舞》地震下的日本,地震下村上的视角。小巧的篇幅里藏着悲鸣和其他微弱的声音,最喜欢《青蛙君救东京》,一听名字就很治愈啊。
- 《天黑以后》人性之恶在于我们自身。
- 《萤》额....忘了
- 《生日故事集》村上那篇最拉跨了哈哈,故弄玄虚。
- 《村上广播》用来补贴家用和卖萌的随笔。
-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在美国,文化差异,不太妙的环境。
- 《袭击面包店》好,未满足的欲望,对于我来说是汉堡和薯条。就算知道不怎么样,可也忍不住要点来吃。
- 《遇到百分百女孩》清澈。
古龙(6本)
一想到2020年我读的古龙,印象就是水了吧唧的一堆,因为他是我的舒适圈嘛,个人感觉这些书对我来说除了避难没太大价值。但是这样翻出来总结,发现还是有一些经典的。
- 《流星蝴蝶剑》很喜欢 孟星魂,律香川,孙大伯甚至韩棠这些角色,个人心理的挣扎和痛苦,这是我对于苦难的病态崇拜吗?不得而知。在取名字上,古龙还是有一手的,比如易潜龙真的像潜在水里的龙一样不到最后不出手,不知是否化用《春江花月夜》“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典故呢?
- 《萧十一郎》风四娘这个角色好像还挺多人喜欢的,但是我觉得不太有真实感。
- 《火并萧十一郎》不如萧十一郎,但是部分感觉到了,就够了嘛。古龙这个酒鬼,能写就不错了。
- 《新月传奇》我感觉是看错版本了,这个版本的楚留香没有浑然天成的感觉,我期待中的楚留香帅是更加自然地耍帅的。小时候看过朱孝天(woc查之前一直以为是靳东演的)电视剧版本的楚留香,真潇洒啊!不过看完了陆小凤系列的我对楚留香系列没有特别大的兴趣了。
- 《英雄无泪》这个就...一言难尽了。说好的英雄无泪却全程在流泪,最后的结局也有些刻意凑巧的意味在了,不是很好看。
- 《圆月弯刀》也是《三少爷的剑》后续故事。坊间传言,只有前三章是古龙写的,后面是另一个人代笔的。哎,虽然故事是圆了,却少了那份古龙迷最看重的意境。
张贤亮(2本)
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一劳苦大众子弟,却偏偏爱看张贤亮,可能是被他的才气吸引或者被他的遭遇打动而产生同情吧。他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富家子弟,小说的内容也多半是被改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历程。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文学史上说这是当代文学中第一次比较直接地涉及性描写),但其实他的短篇也有其独到之处,比如《肖尔布拉克》全程用货车司机第一叙事人称讲述他的一生,我就很喜欢这样。想起《巨流河》里齐邦媛回忆在95年“人与大自然”研讨会上
见到相当钦佩的张贤亮禁不住像个台湾歌迷似的说:“啊!你的《绿化树》好令我感动!”......
- 《灵与肉》
- 《张贤亮小说》: 《绿化树》最深致,可惜结尾仓促,令人双重遗憾。我羡慕他的才识,也为他的遭遇感到愤慨和同情;《邢老汉》没什么特点;《灵与肉》只记得结尾的美妙了;《肖尔布拉克》最有特点,全文第一人称的悲喜剧;《初吻》像是一次试探;《陇上秋色》却分明是一首诗……
马家辉(2本)
“香港有马,其名曰家辉,辉之志,不知其几千里也。”年过半百才开始写小说的他一鸣惊人,开创了“香港三部曲”系列,堪称异军突起。今年读完的自然是前两本,第三本出了我肯定要看,因为写得实在太好。他不忌荤腥,在《龙头凤尾》的开头就细细描写写老头宾周的场景,直接劝退一大堆喜欢《call me by your name》的年轻女性读者。不过,有真知灼见的人自会留下来,听识途老马细说那段隐秘的风流野史。
- 《龙头凤尾》以同性小说为噱头,其实是表现欲望与痛苦的佳作。关乎殖民崇拜,关乎欲望摇摆,关乎背叛痛哀。
- 《鸳鸯六七四》更上一层楼。力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很多细致的描写也有张爱玲的味道在了。相比之下,《龙》其实有点像陆南才身上的纹身,用力过度,不太好收场,以至于结尾略显干瘪。我特别喜欢他的目录
每恨江湖成契阔,长留篇什继风诗
鸳鸯楼下万花新,翡翠宫前百戏陈
让我想起金庸《倚天屠龙记》和《天龙八部》的目录,人生中遇见这些好书,实乃快事一件,幸事一桩。
埃特加凯雷特(1本)
- 《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这是个宝藏作家,也是我第一个认识的以色列作家。以色列人爱读书看来是真的,他的小说里有很多知识分子偏爱的东西,但是表现出来又不显得学究气。我当代作家读得少,主要是因为傲慢,但是看了之后才知道,哇,原来当代文学可以80%反映我的困惑和脆弱。我认为短篇小说最重要的是三个能力:把握节奏的能力、想象力、描绘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埃特加的小说真的很棒,他表现现代社会人的疏离,利用宗教传说制造荒诞的喜感。我年初又读了两本,他真是残忍又温柔啊。
我们俩都知道,吹牛时旁边有没有漂亮妞儿,那完全不一样。不知怎的,旁边有漂亮妞儿时,你说的话听起来总是显得言不由衷、装腔作势。
在这颗丑陋行星的整个地表,他是我唯一欠下人情的人。而两小时后,我将和他见面,我将用一颗子弹打穿他的脑袋。
赫尔曼黑塞(1本)
《悉达多》不禁感慨黑塞涉猎之广,描写能力之强。近来读黑塞,总是有种无法呼吸的窒息感,因为他笔下的空气太清新了,让我这在灰扑扑的小镇长大的人有些无所适从。
白先勇(1本)
- 《台北人》确实是部部精品,我不太喜欢,也许是距离太远,听不到对岸的啜泣声。
沈从文(1本)
- 《边城》就是那种你看了很多遍,但还是会错过不属于你的东西的书,所以要常读,常新。
石黑一雄(1本)
- 《远山淡影》很强的处女作,村上还在他的《爱吃沙拉的狮子》里提到过,没想到人家都得诺奖啦啊哈哈。
如此说来,石黑一雄倒是个让人有好感的作家老爹。
夏目漱石(1本)
- 《哥儿》这本是那种任何人都能开心读下去的小说,无愧于夏目漱石的“国民作家”的称号。明白晓畅,节奏明快,阿清最令我喜爱。
毕飞宇(1本)
- 《玉米》因为文学史上提到,所以来看看。好多好多好多糟粕啊........
卡尔维诺(1本)
- 《树上的男爵》第一本卡尔维诺,因为有友邻看了这本觉得不错,我也去读了,很浪漫,很可贵。我爱树,此外无他。
余华(2本)
ememmm虽然看过忘完了,无话可说。
- 《黄昏里的男孩》
- 《在细雨中呼喊》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1本)
-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演讲而已啦,听过就算。不过还是很喜欢这位作家的,在村上编的那本《生日故事集》里他充分利用感官体验写了一个男孩在生日那天跳水的故事,I LOVE IT.最初认识这个作家是在卷西演的《旅程终点》,很想看看让他声名鹊起的那本《无尽的玩笑》。
蒋方舟(1本)
- 《东京一年》蒋方舟应是立志成为客观之诗人,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未来可期。
小川糸 (1本)
- 《岁月的针脚》在德日记,很失望很失望。还是喜欢她的虚构作品。
【社科类】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入门级的扫盲读本,用比较娱乐八卦的方式看哲学的源流,感性大于理性。
《看见》柴静。事实的震撼力深入人心。
《人类简史》断断续续看了几年,终于看完了。这本真的不错。
【心理类】
因为现代人很多都有心理问题嘛,我也是一样,所以想着能否通过自学来尝试解救。但是光看书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现在在上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书只是辅助。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微习惯》很棒且实用,自控力我都没看完,就看完了这个。
【绘本类】
看看画,轻松心情。这个习惯会持续下去。
《你今天真好看》
《芬兰人的噩梦》
《草木有趣》
04总结之总结
这个总结写得头重脚轻,我也懒得改了。或者不如说,我觉得这样就很好,突出了我的 个人志趣所在——虚构,远大于非虚构。(是不是因为“非虚构”和“废墟狗“谐音呢?)2020年,突变的一年,单对我个人来说也是这样,我不想说”好在还有文学”这样的话,因为有的东西是真的,但说出来就像是假的。如果你无聊到看到这里,我想对你说一声谢谢。如果可能的话,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