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什么来定义“老了”?
十年前,我在国企上班,待遇各方面还不错。但当时因为要供妹妹上大学,所以生活谈不上质量二字,也算勉强苟活。
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闺蜜,她是一个与我截然不同的人。她身材很好,甚至在怀孕的时候,身材都没走样;人长得漂亮,同时又很爱美,关键是还很会打扮,每天把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这些貌似就是一天的重中之重!
我那时兜里没钱,即使有,也是我妹的。妹妹学的美术专业,每年交的费用就1万多,这还不包含生活费和其他费用。那时我的生活真是捉襟见肘,不敢乱花一分钱。平时不敢买衣服,不敢买化妆品,买了也不会用,不敢随随便便约朋友出去坐坐,花一样的年纪,我处处散发着凋零的味道。
我的闺蜜总说我老了,人未老,心态已经老了,没有任何的追求。说是说,但她从不嫌弃我。上夜班的时候,她经常买夜宵让我俩低头干饭;平时经常约我出去小搓一顿,都是她主动付钱;聚餐的时候主动给我夹菜,生怕我抢不过别人。我心里很感动,就经常骑自行车送她回家以表感谢。
我经常想起她的话,比起同龄人,金钱上的缺乏真的让我失去了活力。我常用王朔的话来安慰自己: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虽然外面我不富裕,但我内心充足。说实话,缺乏的时候,我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因为我把钱花在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外在的追求上,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会这样义无反顾!
后来,妹妹毕业了;再后来,大家都有了好的归宿;再再后来,大家都过得貌似还不错,虽然不属于家有千金类型,但都可以行止由心了!可是我发现,没钱的时候,觉得什么都缺,什么都想要,现在什么都不想要了。
和之前相比,感觉生活质量上去了!但是真的有质量么?我常常在想,一个人周围被高大上的物质包裹填充,难道就是品味的生活?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指标来衡量我们的富足与缺乏?
我觉得凡事都遵循守恒定律,物质追求多了,内心必然匮乏。我见到很多年轻的人,眼里的光流失的很快,一两年整个人都暗淡下来了,失去了青年人该有的活力。或许是压力太大,或许是电子产品耗眼,或许是,太多的或许让年轻人失去了内心的建造!等你发现眼睛已经没有星星了,你应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生活,问问自己是不是老了!
2020年的圣诞节,我们和婆婆一起过的。她反复念叨她老了,已经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了。我说,你还年轻,怎么这样想呢?她抬头看看我,语重心长的说:“人一旦没了父母,也就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