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生活大事件及创作年表
1962 年 4 月,生于北京。
1969 年——1980 年,在北京读小学、中学。不喜欢刻板教育。
1973 年,开始随专家学习音乐。
1978 年 7 月,弃乐从文,开始朦胧的文学倾向。
1979 年,父母离异,随母亲开始漂泊动荡的生活,迁住在一座废弃的尼姑庵小屋里4年,对其心理影响极大。
1980——1982 年,闲居待考,多愁善感,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懒觉及哲学。
1982年7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分校中文系,开始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发表诗歌。
1983 年,大学里自印两本诗集在同学中传阅。
1985 年,转向小说创作,开始在《收获》、《花城》、《当代》、《钟山》、《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同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
1986 年 7 月,大学毕业,任北京师范大学分校中文系教师四年。
1987 年 7 月——1988 年 7 月,参加大学讲师团一年,在北京郊区农村任教。不适应。
1989 年 2 月,由作家出版社著名的新星丛书出版第一本小说集《纸片儿》,奠定了在文坛纯文学作家的风格,在中国评论界引起高度关注。
1990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下半年赴澳洲生活,因不适应迁回北京。
1991 年,调入作家出版社做编辑。同年结婚。
1992 年,创作《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等大量中短篇小说。
1993 年初,离婚。
1994 年 1 月,赴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及爱丁堡大学讲学。 根据《与往事干杯》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
1995 年,完成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很快在大陆出版,由此引发中国文学界关于“个人化写作”或“私人写作”的强烈争议。台湾、香港相继出版此书,反响热烈。
1996 年,《陈染文集》4 卷本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 年 11 月,赴德国访问,交流文学。
1998年,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长期性胃炎,多方求医难愈,频繁住院。自学中医,自拟中药方,颇见疗效。
1999 年,完成《声声断断》和《不可言说》两部书稿并出版。
2000年1月,与母亲迁到一处温馨宽敞的住宅。
2001年3月,《陈染文从系列》6卷本;《纸片儿》、《与往事干杯》、《嘴唇里的阳光》、《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私人生活》、《我们能否和生活和解》,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1年3月,与母亲一起出访美国。
2001年前后时期,身体不佳,患抑郁症,治疗两年后恢复。
2001年11月,收养三三(一只黑色贵宾犬),疼爱如子。
2002年,身体恢复,心境平和,极少交往,喜欢宁静健康的生活。
2003年,非典时期,销毁所有私人信件、日记、一些照片以及残稿,成为一个没有“历史”的人,开始探索小说创作的新风格,发表《梦回》、《离异的人》等小说。
2004年,生活平静安宁,极少外出,精神状况从容、淡定。继续写作小说、散文,同时做编辑工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私人生活》英译本。台湾未来书城出版《时光倒流》散文集。三联书店出版小说集《离异的人》。继续写作小说,散文,同时做着编辑工作。
2005年6月,到日本几地参观旅游。
2005年11月,开始写作《僻居笔记》,陆续在各大报刊发表,并打算此书写作终生不辍。
2006年2月,与几位朋友一起到欧洲几地旅游。
2006年8月,再次去日本旅游。
2007年1月,中国当代名作家自选集大系陈染卷(上、下册)同现代出版社出版。
2007年5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谁掠夺了我们的脸》。
2008年1月,日本庆应大学出版日文版《私人生活》。倦于写作。
2009年,出版散文集《人语•物语•狗语》。
2010年3月,母亲写下《与陈染生活小记》拥有纪念意义的文章。
2012年,瑞典文版《私人生活》在瑞典出版。
2013年4月,世上的最爱、疼爱如子的爱犬三三离世。精神严重崩溃。现治疗恢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