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
出处微博:西竹书院。
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 一大早好多学生给我发信息说我讲的内容上了热搜。其实这个例子也是克拉考尔在谈“正常条件下看不见的东西”时引用麦迪孙的一篇报告,很多年前戴锦华教授在讲电影批评的课上的时候就引用了这个例子。我找到出处后觉得它恰好可以用来谈读者接受问题,以此来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你看到了什么,往往不取决于现实如何,而取决于你能看到什么。后来就在文学理论课上讲了。有意思的是,这个例子居然上了热搜,这或许说明了当今的网络环境更需要这样的认知视角吧。
微博评论:
我今天在朋友圈转发了这个论点 还有人以为我在内涵谁 我马上就删除了 还补了个朋友圈解释[泪] 我好难
认知不同看到的也不同,不是在高与低的水平,而是在不同个体的水平。这个例子不应该被用于蔑视观点不一的对方,应该被用于反向思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在于什么,并促进相互理解才对。还是回去多读书吧,谢谢老师的课[心]。
案例被曲解这件事本身也印证了老师的话,大部分网友的期待视野与从事专业文艺研究的人或艺术爱好者不同,加上语境不同(作为撕逼大型现场的微博,而不是书籍或课堂),他们自然也就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或网络思维方式)去理解看到的每一句话,得出这种带有“撕逼”味的结论再正常不过了。
非常同意这句话:你看到什么不取决于现实如何,取决于你能看到什么。我们大脑的偏见和思维惯性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而往往忽略现实本身。
感觉现在的学生读书的太少了,于是夏虫不可语冰的这样的观点也被炒起来,好像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您说的对,现在确实需要这样的声音,您开了个好头。
嗯 我觉得我看完之后理解到的是:当别人观点和自己不一样,不贬损自己,也不认为他人是傻瓜。而是放下对和错,去思考自己和他人是怎么得出基于自己成长经历下的观点。促进理解,当然理解后还是达不成共识,但是不会有激烈的情绪。
对啊好多人曲解成不与傻瓜论长短 老师不是这个意思 老师意思是对待跟自己不同的观点没必要去争论 因为每个人看到的都不同 而是需要去包容文化差异和环境差异 相互尊重互相理解 多多思考
个人感想:
学而知不足,看一些自己不爱看的书,提升自己的短板。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的更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