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时刻

前几天看了侯麦的一部短片——《双姝奇缘》,第一篇章的标题就是蓝色时刻,蓝色时刻不是小时,也不是分钟,只是一个雅致地方的宁静,在那个地方呆着就不想醒过来。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一切都休息了,这就是宁静。
毕业之后,这样的一种宁静真的很难找到,急切地迎合、急切地去证明,这些都能够让我快速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新的群体,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不在固守任何东西,随波逐流。
漂泊感日渐强烈,以前总想着往外边跑,觉得待在家里没意思,所以本科在天津,毕业在北京实习,然后又跑去广州念书,再之后又待在惠州,差不多9年的时间。但现在真的是想回家了,就在江浙沪待着,哪也不去,就过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好了。
就像是一场挥之不去的迷雾,你以为自己已经走了很远了,但是那种记忆、感觉依旧若有若无地包裹着你。
酒
年末的时候,翻看自己的相册,才发觉过去快一年的时间里,自己差不多喝了快100种精酿。最开始知道这个,是因为华南,在宿舍整了一个小冰箱,就喝罗斯福8号、10号。那会喝,只觉得这是一种度数很高的黑啤,喝完就晕乎乎。
真的开始大量的喝精酿,是从20年的夏天,突然喝到了一款世涛,度数没有白酒高,口感又没普通工业拉格那般水,而且很丰富。那个点,感觉是找到了一种新的乐趣。
我倒不是一个酒量很好的人,也不是一个很嗜酒的人,但也撇不开酒,只觉得不管是啤酒、黄酒、红酒、白酒,都是一个灌,喝到微醺、喝到醉,然后说点儿胡话,沉沉睡去、再头痛欲裂、翻来覆去。酒,就从来只是一种介质,通向另一个、另一种、另一层的介质。
不过,精酿开始让我觉得,原来我还是能够享受酒的味道,能够真的就酒本身,获取一点乐趣。除开不停地尝试,也开始看纪录片、看相关的书。看B站卡司故事的视频、看机核一部特有名的关于精酿的纪录片——《都在酒里》,里面讲酒讲吃讲啤酒背后的文化。
回过头来,我在琢磨自己喜欢的东西,摄影也好、滑板也好,刚开始喜欢的啤酒也好,其背后的文化,都强调一种在地性,强调时间性,是很片段化、很瞬间的。
摄影可能不在那个地方,那个时间点摁下快门,拍出来的就不是那张照片,不会有一模一样的色彩、结构、元素。
滑板也是,动作虽然已经成熟,但是他的美在于随时随地将遇到的地形和自己想要做的动作结合。在重庆拍的滑板片和贵阳拍的,觉得不是同一种感觉。
精酿更是如此了,不同风格成长出各有特色的啤酒,种类、名称,绝对都是很有本土特色的。正式如此,所以国内精酿发展历史并不悠久,也一样出了几款特别出彩的酒,例如武汉拾捌精酿的跳东湖,一款特别野性的IPA,啤酒花很浓重,清冽苦涩,想起燥热的夏天,跳入东湖的感觉不曾经历也感同身受。



二次别离
整个1月就一直在告别。
先是送走了胖虎,因为真的在外租房,怕一直有变动,过年的时候又要回家,不知道该怎么照顾,就只能送走了胖虎,留下晃晃。不过胖虎适应能力还挺强,很快就习惯了。新的主人也是我的朋友,有更大的空间让他蹦哒。
第二次别离,是和自己进公司之后,关系最密切的一个领导,或则说朋友。晋升了,换去另一个项目做负责人。想起最开始进现在这家公司,是因为项目特殊、区域特殊,有一个可能摸不到的大饼吸引着我。没想到,也就过了一年半的时间,所以的特殊都因为货值不大,被兼并,被调整,最初的那些期待,全都不在了,现在是连饼都见不到。
所以,领导想着先走出去。和我一样,他也是一进BGY,就在这个项目,整整4年时间,最开始是在区域平台做前策,负责拿地、产品设计,后面又直接管项目,带销售团队。亦师亦友吧,职场的很多东西,自己受他的影响真的太深了。不过,地产可能真的就是变化很剧烈,只能逐渐接受。
其实,这一年,我们项目就没停止过折腾,因为兼并,区域的领导全部离职。进新区域也就半年时间,才刚混熟,就又被兼并,区域的人全被下放项目。来来去去,告别饭整整吃了一个月。

1月很快就快过去了,已经在期待过年了,今年怎么都要回家过年。剩下的时间,都像是垃圾时间。快点快点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