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太英国了

一
我有个英国朋友,瘦,高,来自英格兰南部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他穿衣朴素,永远的衬衫,牛仔裤,皮鞋,和一件陈旧的黑色大衣。大概,英国男人都是这样的,至少我遇见的都是,朴实、深沉、幽默、绅士,爱在周五晚上喝几品特的啤酒,在那段唯一自由的时间里尽情地讲一些 Dirty Jokes,然后在12点前准时回家陪老婆孩子。
一度,我们每天中午都一起吃饭,讨论许许多多不同的话题,从摄影,到家庭,到政治,到哲学。关乎人生的态度,友情、爱情、家庭、自由、责任等我们大致一样,而关乎社会和政治的话题,不同文化环境和历史的我们常常争执不休。不同思想的碰撞并没有让彼此的关系疏远,反而,弥补了知识的空白,也促进了理解,对于彼此,对于中西文化,对于我们固有的视角。我会不断地挑战他去承认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媒体在资本运作下对人的洗脑,不存在他们自以为是的那种自由等直击西方优越感的观点,而他也让我意识到了诸如自己的特权,privilege, 优越性,物质的充沛,以及对于善良和平等的思考。
如今,疫情仍然在蔓延,实验室采取轮班制,在永远阴雨绵绵,暗无天日的冬季,起床,一睁眼便是天空的阴翳;路上,是冷冽的风,光秃秃的树,荒凉的草地和萧瑟的天空;实验室里,是2米的social distancing和专注的寂寞,沉默,实验结束,又是漫漫黑夜,更冷,更静,更寂,还时不时飘落冰凉的雨,身体浸在夜的湿气中寒颤,水雾依附着护目镜,黑暗中那些唯一微弱的光点成了不知所措的光晕。

我想起那个早在2年前就迁去荷兰的朋友,他走后,我再也没有遇到过如此不同又能深入交流的朋友,在现今和人见面都是一种奢侈的当下,那样的交流是多么的幸运,那段回忆是多么的珍贵。除了收获了友谊,我还得以一个CHINESE的视角去走进一个英国人的世界,尽管我已在英国生活了二十年,依然是寄居,有观察而没有深入的了解;有看到总总表象却没有深入到文化的根基;带着自己的偏见,直到他打开了一扇门。
一个人,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他是他自己基因,家庭环境,教育的结合,也更是他所在的环境,文化,集体潜意识的烙印,当你深入了解一个人,他的价值观,他的立场,他的信仰,也就能窥探到一些更深层次更宽广的内容,它们甚至比读书,比旅游,比历史更具启发性,因为只有底层那些最微弱细腻的东西,被不同表象遮掩的东西,才真正的触及心灵,构成人性的底色。

记得有一天,我问他:“你们英国总是下雨,天总是阴沉沉的,房子和服装也都是暗沉的颜色,一到了晚上,周末,街上冷冷清清的,都没有人,你不觉得你们国家有点压抑吗?你看看隔壁的法国,看看西班牙,一到了晚上街上多么热闹,大家多么热情,你们国家的人让我感觉礼貌又冰冷,你们为什么不喜欢更colourful一点,更lively一点的环境呢?
”他回答:“ 我们是一个更喜欢 solitude 的民族。”
他接着说:“你有去过北峰区的 Dark Peak或是北约克沼泽国家公园吗?那些地方,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都非常荒凉,延绵的山丘和荒草,经常苦雨寒风,但我们时不时都会很喜欢去那样的地方徒步,一个人,走在那些蜿蜒而泥泞的 footpath上,浸入进自然的冷冽, fully absorbed into one’s solitude.”
“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很喜欢那样的感觉,我觉得能懂得这种感觉的人骨子里一定是真正的英国人。”
博士毕业后,我渐渐地理解了什么是 solitude —— 它不同于寂寞,不是一种需要依赖于外界,迫于无奈而无所适从的可怜,它是一份主动的力量,是成为世界的独处。寂寞者的聚集依然逃不开寂寞,可孤独者无论是在人群中,还是独处,都始终能保持着自己的那一份心境。



二
Solitude,精神的独立,孤独而自由,这大概是英国人最看重的品质。
在这里,教育的初衷从来都不是填鸭式的给孩子更多知识,也不是用一张张的奖状和排名给予荣誉,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找到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去爬一颗树吧;去从一个高高的山坡上滚下来吧;去野外搭个帐篷吧;去用木棍搭一个窝吧;去用石头打水漂吧!’他们鼓励童趣,鼓励孩童的天真烂漫。不知有多少次,在山上,在海边,在郊区,在城市,我总是能看到带着孩子探索世界的父亲们,他们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手脚爬上最陡峭的山峰;他们诱导孩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大自然的奥秘;他们放任孩子摔跤,泥泞,在和自然的互动中找到一份热爱。
爸爸带孩子,这样的场景其实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爸爸们都在忙事业,带孩子,要么就是母亲,要么就是爷爷奶奶。他们给予孩子更多的是呵护和关怀,不能冷了,饿了,不能有危险,一边给予着爱,一边又剥夺了孩子们和真实世界互动的经验,因为真实世界就意味着风险,不确定性。他们用爱的玻璃给孩子建造了温室,风调雨顺,雨露滋养,孩子们一天天成长,直到有一天终是要去面对真实的世界,才发现原来并没有温室,风吹雨打,冷暖自知。当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或者荣誉,就没有了它的必要性,失去了任何兴趣,当需独自一人却不知何为solitude,就只剩下好多好多的loneliness,矫情,脆弱, 无所适从。



在《爱的艺术》里面,费洛姆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英国人懂得,也尊重这种独立性。进入大学,大学只是提供学习的资源,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只是知识层面的传授,但是在人的层面,是平等的。
英国的大学没有辅导员;大学宿舍只提供给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大二后就鼓励大家在外面租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一切;大学一年放假四-六个月,越是厉害的大学,学时就越是短,课时也越少,一边鼓励学生们自己学习,一边鼓励老师把时间更多地花在研究上面,大学最核心的事情;考试考的是一种并没有统一标准答案,需要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并写作的能力,中国学生最讨厌的essay;甚至是学生有精神疾病,自杀,和学校都没有关系,学校不需要负责任。这总总看似冷漠,但实则是一种莫大的尊重,一种对于人的独立性的承认,无论是什么地位,什么阶级,什么学历。而独立,也就意味着必须承担独立的责任,不是约定俗成的责任,而是自己为自己的独立而必须担负的责任。
每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记得张悬曾在一席演讲时说过:
“人不是只为自己活,而是活出自己,才能理解下一个生命也有可能是这么完整,这么全然而独立,当你能够感觉自己的存在不是工具,不是道具,不是机器,我们就有可能去链接宇宙上任何生命,试着去尊重他,不是用这种约定好的方式。感觉到真正活着就会去捍卫另一个生命,不论你了解不了解他有什么背景什么未来”
是啊,只有独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不会受权力,恐惧,压迫所支配,而是爱和尊重,平等才能真正存在。我的好朋友告诉我在她博士毕业之际,她和她的英国导师讨论,她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已经和她导师的观点分道扬镳,导师不但没有以导师的权威去批评她,反驳她,反而恭喜了她,终于取得了自己学术和思想的独立性,从数据和理性和四年清苦的艰辛中获取的真知灼见,理应去捍卫。这本就应该是一个博士该有的姿态,PHD – Doctor of Philosophy, Phil – 爱, Sophy-智慧——Love of wisdom,智慧,源于独立思考,无关你是哪门哪派,无关你是哪种裙带。


三
平等的种子也带来了对于权力的思考。记得周轶君在她的新书《走出中东》里描述了这样的故事:
“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一个军官告诉我,20世纪90年代他接待一队伊拉克军官。他们来到伦敦,一不逛摄政街,二不看莎士比亚,点名要到演讲角。当他们看到随便一个英国百姓,叉开腿挺起胸就可以骂政府,羡慕感动涕泗横流,摄像机拍干了几节电池。”
英国人最不畏惧,也最讨厌权威,因为权威侵蚀的,恰恰是精神上的独立性。所以,早在800年前,当全世界都还在皇权,神权,甚至是奴隶制的时代,他们已经吹起了反抗的号角。我第一次知道大宪章(Magna Carta),是几年前去了附近的林肯城堡玩,在那座宏伟的中世纪建筑中,存放着四个幸存的大宪章原件之一,而另外三份,一份在西南部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SalisburyCathedral),两份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这部仅有3550字的一纸之文,诞生于距离温莎只有几英里的泰晤士河畔的一片湿地,Runnymede,25位反叛的男爵迫使英王约翰签署的一份协议,限制了国王的权利范围,并且规定了“任何人”,包括国王,也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虽然起初只是一份贵族与王权之间的协定,可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观念已然形成了。大宪章第39条:除非经过由普通法官进行的法律审判,或是根据法律行事,否则任何自由的人,不应被拘留或囚禁、或被夺去财产、被放逐或被杀害。第61条:一个由25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将会监督、确保约翰国王遵守大宪章的规定。如果在委员会提出国王违反了大宪章之后的40天内约翰仍不遵守大宪章的规定,这25名贵族有权根据第六十一条的规定没收约翰的城堡和土地,直到国王改正自己的行为。人民的权益得到了保证,国王也不再可以为所欲为。

从1215年6月直至今日,八百多年了,大宪章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文明的兴衰发展,一粒诞生于贵族王权的契约精神的种子,被时间的风裹挟着,散播进了英国,乃至世界芸芸众生的心里,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许多具体的条款早就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了,新的,更具智慧和公平的条款又被加上了,但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创造的新的权力框架,一种可供扩展的权力框架始终未曾动摇,那是它深入泥土的根。曼德拉曾恳求于它,美国的国父们曾借鉴与它,正如卫报里一篇报道说的那样:
‘Its appeal lay not in its precise details, but in its assertion of the rule of law.’
英国的领导人是全世界最没有权力的。二战时期,丘吉尔带领英国人顽强地抵御德国人的空袭,坚决不投降,最终以诺曼底登陆改变了战局,赢得了胜利。就这样一位民族英雄,战争一结束就被选了下去。首相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英国的领导人总是被自己民众黑得最惨,甚至他们自己也擅长自黑。’Sarcasm’——我朋友告诉我,要想真正地深入了解英国人,就必须了解他们的Sarcasm。所谓的‘英式讽刺’,这是他们幽默的基石,是一种建立在放下自己EGO 的幽默感——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自嘲自讽,接受并承认我们自己的缺点,政党,甚至国家的缺点,除了所谓的神,上帝,这世间并无完美。承认这一点,人和人之间也就少了 judge 和框架,人也就学会了对于任何约定俗成的事情都始终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的能力呼之欲出。

四
怀疑,批判,又恰恰是科学最核心的精神,没有它们,就没有现代科学。
所有人都知道工业革命始于英国,成就了后来的日不落,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工业革命的到来绝非偶然,它是自16世纪开始科学革命沉淀百余年丰收的硕果。而说到科学革命,又怎么离得开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是他,让科学的帆船由自亚里士多德起始盛行千年的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转为根据观察和总结所归纳出来的理论——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不同于演绎法,只要给予的初始条件是正确的,那推导出来的也总是正确的,可谁又能确定初始条件的正确性呢?17 世纪的培根并不知道300年后,哥德尔用他的不完备理论证实了演绎逻辑并不等于绝对的正确,它的根基或许是有问题的,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他只是谦卑而又朴素地认为,我们感官经验始终是了解世界最好,也最直观的方式,只不过,感官经验总是存在偏差和错误的,所以,我们必须怀疑一切。

而检验理论是否真实,就必须做实验,用人为的环境模仿自然,调控参数,得出结论。但是实验本身也只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近似,它的局限性意味着任何依据‘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原理都是有可能被推翻的,300年前的技术观察不到引力对于光的折射作用,300年后,人们在日全食的作用下观测出了这一现象,从而证明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比于牛顿力学的相对的正确性。
培根这深刻的洞见当然离不开大卫·休谟,又一位出生于这英伦三岛的哲学巨匠。作为经验主义者,休谟坚定地认定我们之所以能够了解世界,是因为我们的经验,感官而产生的经验,而不是通过纯理性而演绎出来的有效论证。当对岸法国的笛卡尔以一句‘我思故我在’把演绎法推上了神坛,休谟说对所有事情都坚持可靠的演绎上的正当有理的人会饿死的。他提倡基于常识的实用怀疑论来替代激进怀疑论关于所有事物的无所作为,归纳法是必然的选择。
欧洲的理性主义把人推上了神坛,自大,狂妄,而英国人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低调和卑微,先肯定了自己的缺陷和无知,再以一种更为实用主义的姿态勤勤恳恳地前行。人并不高于自然,达尔文以一本《物种的起源》带来了进化论,彻底打破了千年来神权的统治,把本属于自然的人带回了自然。

牛顿或许从未感谢过培根,但是从伍尔索普的那颗苹果树,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于万有引力的推论无处没有归纳逻辑法,以及培根方法的影子。三大定律奠定了近现代物理的基础,工程,航天,建筑,无所不能,无所不在。
从大宪章到实验科学,这是英国人的智慧。
许多人并不明白,有一些唯科学论者,认为科学理论就是绝对的正确,就是真理,能够解释一切,这无异于另一种迷信,还有一些人认为科学是西方发明出来的把戏,是政治的工具,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无疑是一种反智。他们不明白,科学的精神并不是确认性,也并非知识的权威性,而是求真。求真,就必须怀疑——当科学免于来自外界的任何教条的干预,允许对所有的要求——包括科学自身的要求——提出质疑时,科学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没有这种思想的自由,这种交流信息和想法的自由,那么就不可能充分利用科学的创造性。怀疑让心灵保持自由,有理性的根据和客观的逻辑,怀疑不仅曾被欢呼为真理的试金石,而且是宽容的守护神。
科学的态度让我想到卡拉玛经: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科学崇尚独立,反对权威,在真实性面前,我们都有权利怀疑,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这,又回到了大宪章。


五
如果说十七世纪的英国属于科学家,那十八世纪则是英国工程师绽放的时代,同样,借鉴于实证科学求真的态度,英国人发明并改良了蒸汽机,纺织机和火车,靠着它们,大西洋上这座偏安一隅的小岛一举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帝国,培根那句‘知识就是力量’终于得到了兑现。
没有人可以抵御一夜间暴富所带来的骄傲,大英帝国的崛起就像是一场梦幻而又短暂的狂欢,带着那份狂热,英国人把米字旗插到了全世界的几乎每一寸土地,并搜刮来了无数的财富,骄傲,不可一世。他们也同时带着自己的思想到达了大西洋彼岸,在那片更为辽阔的土地上,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孕育出了那个最终取代了他们的辉煌,20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国家。


喧嚣终会归于平静,狂欢也终会沉寂,还好,务实的英国人从来都没有过称霸世界的雄心,他们明白,欢愉结束后,各个地区纷纷独立后,‘日不落’ 终归是要回归到那个没有太多太阳,满是青草和古老的森林,有点萧瑟,又在寒冷的季节有大西洋暖流抚慰的小岛,那才是他们真正离不开的家园。
这个家园,他们一直默默守护着。他们可以在香港建起一栋栋耀眼的高楼,在印度拆了无数的古迹去修建铁路和巨大的殖民地建筑,在美国,在澳大利亚拓展荒地,修建巨大的农场,可牛津依然是八百年前的牛津,泰晤士河的湿地也依然是八百年前的湿地。

英国人是全世界最恋家的,也是最怀旧的。他们以他们的文明和科技改变了世界,可他们自己却拒绝改变,甚至抗拒新的科技。科技宣称会让生活变得更好,可科技同样也会剥夺时间和自由。英国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即使是伦敦这样的世界级都市,相比于其他伟大的城市,也是少之甚少,他们更喜欢都铎王朝,维多利亚时代的老房子,砖木结构,就连许多新盖的楼也都是用砖头的,没有任何修饰,可以看到砖头的轮廓,一块块被砌起来的脉络,一种厚重的踏实感。还有那些残桓断壁的城堡;传统酒吧里喑哑质感带着酒骚味的笨重的木头;裸露在外没有任何遮掩的房梁;口感粗矿苦涩的艾尔啤酒;辛辣呛鼻的烟熏威士忌;甚至是炸鱼薯条里粗粗的薯条,英国人喜欢的这一切都带着厚重感,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有多实用或者可口美味,而只是因为他们和时间一样厚重,是扎进泥土的根,是英国人identity的一部分,是精神性的,是形而上的,怎么可能因为科技的发展和一些没有根基的新文化潮流而轻易摒弃?



习惯了国内都市生活的人初来英国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失望,这么村的一个地方。是的,英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农村,但他们不了解,农村才是英国真正的精髓所在。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土地,最终回归土地,农村是最接近自然的一种生活,它让人们拥有归属。一位英国作家在书中写到:
‘我有时觉得我们的归属感和我们对恶劣天气的忍受程度密切相关,我们属于这里,因为狂风,暴雨,冰雹,大雪,泥浆和风雪都无法震撼我们’。我知道人们从前为何如此期盼阳光,并且举行各种庆祝。年复一年对大自然施予我们一切忍耐,塑造了我们与这片土地的关系。我们就像生长在此的花楸树一样饱经风雨洗礼。它们随风弯折,经受狂风肆虐,被风吹的斜斜歪歪。但风雨过后,它们仍然扎根这里,正因如此它们才属于这里。这样风吹雨打也塑造了我们。’


在农村,有钱并代表什么,因为没有那么多商品;独立性,能力,责任感和协作才是最有用的品质。随之孕育出来的,是社会担当,责任,抵御物质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精神。到后来,它们成了真正的贵族精神,而非那些奢靡物质的表象。记得有书写到:
‘英国人最憎显摆,老贵族有双新皮鞋,得先交给仆人磨出点旧相再自己穿。女王得闲在御花园做些木工,表明自己不是个“无用之人”。
这样的精神带来了一些对于现代化洪流的抵御,使得英国人不轻易迷失。来自湖区的诗人华兹华斯就曾表示,湖区的牧羊人和小牧场组成的社会,具有更重要的更具有价值的政治和社会典范意义这里的人们自洽自立,不受那些统治着其他地区人民生活的贵族精英阶层控制。在他眼中,这为美好社会提供了一个模板。他认为,农业的重要性在于我们为商业化,城市化和日益工业化的英格兰其他兴兴区提供了对比。
除了这些,在农村里,人们学会了如何和自然相处,学习,敬畏。
英国人詹姆斯·里班克斯在《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中写到:
‘我一直很享受这种肩负重任的感觉,这种重任可以从其他人的双手或目光追溯至时间的无尽深处。在那里工作是一件令人谦卑的事,你可以把他它理解为与征服一座山相对立,它把你从所有自负的幻觉中解放出来。我只是我们这边山地常见的牧羊人之一,是漫长的链条中的小小一环。或许在未来的百年里,没有人会在乎我曾拥有一群羊,还在这些山里放牧过。他们不会知道我的名字,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他们有一天站在这片山地,干着我们的活儿,他们就欠着我一份小小不言而喻的人情,因为我曾经为了保持这片土地的生态而贡献力量,就像我应该感谢使这片土地活到现在的那些人一样。’


每一个英国人都明白,我们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环境,而它反过来又塑造着我们——如果失去这种联系,我们将面临危险。于是国家信托(National Trust)成立了。
它是英国最大的慈善机构,始于1895年——由英国的三位义工发起,是因为担心英国快速而无法控制的工业化对于环境的不良影响,依靠民间力量从事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团体。它通过购置、接受大众捐献或以签订契约等方式获得财产,然后再给予保护和修复,并对社会大众开放这些财产。我认识的几乎每一个英国人都是国家信托的成员,他们每个人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保存了英国的自然和历史,同时,自然和历史又提供了又给人们提供了治愈力量,就像官网里说的那样:
‘a few acres where the hill top enables theLondoner to rise above the smoke, to feel a refreshing air for a little timeand to see the sun setting in coloured glory which abounds so in the Earth Godmade’. She firmly believed that, ‘We all want quiet. We all want beauty … weall need space. Unless we have it, we cannot reach that sense of quiet in whichwhispers of better things come to us gently.’
‘在几英亩的山顶上,伦敦人可以从烟雾中升起,感受一小会儿清新的空气,看到五彩缤纷的太阳落山,上帝创造的大地上到处都是这种景象。她坚信,‘我们都想要安静。我们都想要美丽。我们都需要空间除非我们拥有它,我们无法达到那种宁静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中,更美好的事情轻轻地向我们低语 ’




六
似乎,每一个英国人都有一个田园牧歌的梦。
到了周末,他们喜欢去徒步,去露营,去租一个农舍,沉静在大自然的光与影中。得益于英国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这样的梦触手可及。我也逐渐迷恋上了时不时去附近的国家公园转一转,峰区,湖区,无论是和朋友还是自己,那连绵匍匐的绿色,那些蜿蜒的无名小径,夕阳余晖下的村落,洒在山谷里的一抹光,突如其来的一阵风,一片雨,淡紫天空中的圆月,还有许许多多无名的片刻,都让我着迷。



记得有一次,在某个清冷的冬天,我迎着蓝天走向了夕阳,在那光晕深处,牧羊人带着他的牧羊犬和成群的羊向往走来,后面,一座古老的教堂矗立在山顶,黝黑的石头被照得金黄。每一个村庄都有一个古老的教堂,它们通常建在最高的位置,在里面,记录着当地人们的出生,死亡,婚姻。那些被遗忘沉默的人,在那里劳作,恋爱,死亡,没有留下太多能证明他们曾经生活的证据。可这田园风光的景致,却是一代代人默默无闻所创造出来的。



教堂里那些墓碑与荒草为伴,与星子为伍,曾经刻骨铭心的记忆渐渐模糊,石碑上的字也被风雨抹去,它们最孤独。只是,当阳光洒下,水仙花绽放,除了美,就再无其它。
华兹华斯懂得这种孤独,所以他写下了《咏水仙》—— 我像一朵云,孤独地飘荡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
像一朵云,孤独地飘荡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在天空中浮动于山谷、丘陵之上,
When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忽然我看见一群,
A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金色的水仙花;
Beside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在湖畔边,在树荫下,
Fluttering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随着微风摇曳 ,飘扬。
Continuousas the stars that shine
如繁星般连绵不断地发光And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在银河里闪烁光芒,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它们永无止境地延伸
Alongthe margin of a bay:
沿着海湾的边缘连成一行:
Ten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我一眼望去,上万朵花,
Tossing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在轻快地飘舞,将花冠摇晃。
The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湖波在近旁荡漾,但欢欣的水仙花
Out-did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胜过粼粼的波浪:
A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诗人情不自禁地感到快乐,
Insuch a jocund company:
有这欢乐的伙伴陪伴在旁:
I gazed -and gazed -but little thought
我长久凝视,却无从想象
What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这番景致为我带来的精神富量: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我常常躺卧在床
In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时而茫然,时而惆怅,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它们闪现于心中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那是孤独中的欢畅;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于是我的心充满了愉悦,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与水仙花一同飞舞飘扬。




诗人,哲人,艺术家,科学家,他们全部都明白,寂静是他们的福音。他们爱这大片大片的空白,孤独的时光,上帝借由各种途径让他们感到孤独,好让他们走向自己,当孤独成为一种最内在的精神,就不会再被轻易被世界的变化烦乱,干扰所谓的快乐,既不是卖弄风情,也不是自我陶醉,它是知识和爱的极限,是对所有的现实的肯定,在所有的深渊边缘保持清醒,它是美的秘密,也是每个艺术的真谛。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英国并不在伦敦,伦敦是属于世界的。塔桥,大本钟,圣保罗等等,他们仅仅是世界对于英国的认识。真正的英国,只需随便去一个无名的小镇,或是去任何一个国家公园,感受万物如初的静默,然后对前来的陌生人打个招呼,说一声hello,聊一聊天气,彼此笑一笑,再继续各走各的路,回归各自的solitude。关于英国的一切,都装在这须臾的静默里。


徒步的人

又回到了Solitude,这份懂得,给英国带来了各个领域的卓越,古典的,现代的,从万有引力到甲壳虫;从蒸汽机到哈利波特;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国富论;从物种的起源到潘克赫斯特运动;这片土地赐予了他们无限的创造和想象,而他们也懂得守护这片土地,有些地方,无论如何都不能开发;有些荒蛮之地,就让他一直荒蛮;有些传统,要一直延续保留。
他们不畏惧孤独,甚至乐在其中。全民都爱DIY,爱动手创造,也爱自然;BBC的摄影组们可以前往世界任何角落,在各种艰苦,与世隔绝的条件下呆上很久很久,只为了那几分钟的镜头。BBC的自然纪录片,是全世界质量最高的,可那些精美画面的背后,又有多少孤独的等待?只是他们并不介意。他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遵循规矩,一板一眼,在这种看似不太聪明的笨拙里,藏着一种大巧不工的智慧。


英国的环境是冷冽的,英国人的性格也是清冷的,有了这样的底色,才有了对于光明和温暖的渴望。Cozy,就像圣诞节的点灯,客厅里的炉火,我们彼此的拥抱,这大概是人间最舒服的一种感觉了,没有浓烈的炽热,只有恰到好处的温暖,暖到心里的光,长久而抚慰。
再看看伦敦的红色BUS,一栋栋砖头的房子,泰晤士河里的水,峰区的风,湖区的绵羊,漫天的乌鸦,连绵的雨,布莱克,莎士比亚,艾略特,牛顿,这所有的一切。。。
我终于明白,英国的,太英国了。









文章首发于我的公众号:
L的光影途记 LLSPhotography - 一个用快门和心灵记录世界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