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人物志(95):最是诗人吕公眉(中)
(1)
1941年夏天,七岁的申笑梅开始认字了,她抱着父亲给写上名字的书本和四叔申勤祥给买的石板、石笔上学了!
小学离她家不到三百米,一排正房,一排西厢,四周都是小土围子,上面栽着细叶粉花的三春柳。教室里低年级有长凳和长桌子,高年级是单独的桌椅。当时的盐场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其中三大姓为王、申、韩,村长是王姓。村子东面是山,西边是海,北边是墩台山。盐场小学那时候的通学区域,是从墩台山下的鲅鱼圈开始,南经赵北屯、盐场、丁屯,再往东边的神井子、李屯、崔屯,范围不小。
申笑梅学习很用功,全神贯注地听讲,就像一个口渴极了的人在喝水,生怕漏掉一滴。
在她二年级的一天,教室门突然打开,来了一位身材颀长、面目清朗的人,身后的教导主任随后跟进来,介绍说:这位是我们新来的校长吕公眉,大家起立,敬礼!
(2)
1941年冬天,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伪满洲国的空气骤然紧张,当局对思想界文艺界的钳制趋紧。此时,吕公眉在帝国教育会任编辑,主编《满洲学童》杂志。此前,他在《新满洲》杂志上发表了一组诗歌作品,为画家金凤的画配诗,如:乍相逢短篱笆下,娇怯怯将头低煞。心突突难回话,纤手儿揉碎杏花。羞答答似醉脸南瓜,一径儿逃到了荼蘼架。
这一时期,吕公眉的文章表面上吟风赏月,其实是借儿女之情表达对故国的眷恋,就如同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一样,借机抒发黍离之悲。后来,他索性用童话的形式影射日伪当局,终于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一天,他的弟弟吕能寰匆匆忙来到他家,告诉吕公眉说,他在南满铁路火车上亲眼看到画家金凤被宪警带走了。吕公眉沉吟良久,半晌无语。而在前几天的一次酒会上,一个日本朋友悄悄把他拉到一边,说道:吕桑,你危险大大的,开路!开路!
吕公眉就在这天夜里逃出长春,回到家乡盖县,首先来到县教育科,找到董桂芳科长。董科长说,你既然在帝国教育会编辑杂志当编辑,一定会知道他的稿件,是谁给他改的旧体诗。吕公眉只得据实回答,董科长大笑起来:原来如此,留在家乡做教育也挺好,以后在文字方面我们可以多来往。目今盐场小学尚缺校长一职,今天是周六,周一你就去这小学校。
(3)
2019年秋天,沈阳皇姑区怒江街111—23辽大家属区内,八十六岁的申笑梅躺卧在床上,努力抬起一只胳膊,记者连忙上前,握住了老人的手。
申笑梅说:我耳朵不大好使,你帮我把助听器拿过来。
房间堆满了书,一张单人床,一张办公桌。
年初,申笑梅不小心滑倒,上了岁数的人经不起任何小小的闪失——这一年来基本上只能卧床,足不出屋。去年,她的高中同学张毓茂逝世后,出版社约她写一篇文章,她就是在床上举着本子,一个字一个字写完的。当年他们都是熊岳高中的同学,张毓茂考入了北大,申笑梅考入了吉大。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会发现当年同行的人不断掉队,知交半零落,唯有别离多。
申笑梅说:年纪大了,这一年躺在床上,总爱回忆过去的事儿。现在发生的事儿转眼就忘,小时候的事儿却记得真真切切。那天下课后,我在教室里写作业,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女老师,叫做关振荫,我长得小,她喜欢把我放到她的腿上,看着我做算术题。吕校长在教室里走了一圈,看见我桌子上有一本《满洲学童》,就问这本书是谁的?
笑梅抬起头,把书拿在怀里说,我的。
吕公眉问道:你能看懂吗?申笑梅答道:字认不全,能跳着看。
“借我看看行吗?哪里不会,我教你。”
“不用你教,我自己能看,拿去吧,记得看完还我。”
中年人又笑问道:你知道这书是谁编写的吗?
申笑梅答道:不知道啊,写书那个人写的,反正不是你。
在旁的关老师嗔笑道:小梅啊,不许上脸,这是新来的校长。申笑梅一脸天真浪漫,说道:那也不是校长写的。吕公眉笑笑,不再说什么。
(4)
吕公眉就一个人住在盐场小学,此时女儿吕若敏住在安平杨屯姥姥家,妻子叶长芸在巴岭小学教书。吕公眉是盐场小学校长,又和盖平教育科董科长有旧,但是他并没有把叶长芸调到盐场小学。两人的感情裂痕或早已存在。叶长芸怀疑吕公眉在长春时心有所属,吕公眉懒得解释,两人之所以没有分开,乃因吕公眉此时父母尚在,果然,在一九五零年父母去世之后,吕公眉和叶长芸办理了离婚。叶长芸再婚又再婚,吕公眉婚后一直未娶。
吕公眉平时也上课,给申笑梅他们讲诗词。“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五十年后,申笑梅还能在吕公眉面前毕恭毕敬地背诵出这首诗。东北光复后,国共拉锯,学校一切课程暂停。一个阴森的早晨,校董邵治民来了,先到屋内巡视一番,笑着对他说:先生的釜中生鱼,饿着肚子,守株何待?快到鲅鱼圈去吧,我已经把房子给你准备好了,有十几名学生,成立一个私塾,不管怎样,饭还是要吃的。
这天下午,果然来了几个小学生,七手八脚地把吕先生的简单行李以及几件锅碗瓢盆背的背,扛的扛,像一只小型的仪仗队。吕公眉唯一的动产——两只刚刚产完蛋的老母鸡,则由邵治民的儿子抱着,簇拥着吕先生离开了学校。
当吕公眉回过头看看学校的时候,他看到申笑梅站在几个村民的中间,无言地目送他们。
后记:
申笑梅父亲申勤裕, 是盐场村毛笔字写的最好的教书先生。申笑梅,1955年以全县第二名考入东北人民大学,后师从于省吾先生,辽大历史系退休。申笑梅妹妹申秀梅,原盐场小学校长,弟弟申国俭,1966年北大历史系毕业,辽宁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吕公眉在盐场小学教了几年书,也留下了很大影响,盐场小学那时是鲅鱼圈的中心小学,几十年教学质量非常高,在芦屯地区五个公社应该是首屈一指,六三年考中学,全班27人考上中学19人,芦屯初中全考场第一名,班主任王国宽,镶白旗村人(红海)去世前東红海小学主任。班主任刘世贤,退休前鲅鱼圈粮食局局长。班主任陈元高,后任盖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书法写的很好。
58年大跃进,全省搞五年制教学试点,落在了盐场小学。
盐场小学建于1907年,是鲅鱼圈最早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