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朵小红花》珍惜当下努力生活的你,已经很棒啦

“小红花”的故事,已经在导演韩延脑海中成型了四年。
他不是单纯想聚焦抗癌群体,而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我们怎么去面对失去”。
他的“生命三部曲”,上一部《滚蛋吧!肿瘤君》,主角是熊顿,一个阳光积极到能把病痛折磨转化成作品的漫画家。
还记得电影里熊顿被“丧尸”追击,男神梁医生突然出现,开弓一箭,英雄救美。
那些长久的煎熬,在温柔的笔触下竟然变成了童话里的荆棘,即使刺痛,却充满希望。

到了《送你一朵小红花》,韩延冲淡了童话色彩,同时把镜头从个体延展到家庭、群体和更广阔的视野。
呈现出的疼痛和勇气,就更具有普适性和代入感。
有陪着爱人抗癌,在其去世后接下病友群、积极组织活动鼓励他人的吴晓昧。没有人知道,他豁达的笑容之下藏着深深的悔恨。 有失去女儿后,在路边嚎啕大哭吃着盒饭的父亲。 有心心念念寻找孙子,在大雨里等待贴上新的“寻人启事”的奶奶。 有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坐在地上吃泡面的快递小哥……

这部剧把癌症患者的生活,活生生的撕开给我们看了,给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可能不曾珍惜的许多面......
癌症,对于一个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不曾亲身体验过的家庭,这是无法想象的。
它不仅仅是高昂的医疗费用,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砸锅卖铁,更是对生活、对未来、对尊严的摧残。
钱,是摆在几乎所有抗癌家庭面前的一道难关。 家里饭桌的桌腿坏了,纸垫了一层又一层,好几年都没换。 可省下来的微薄的花销,在治疗费面前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韦一航复发,爸爸在家宴上哭了。 不是觉得自己有多惨,是听到亲人们要卖房支援他,“砸锅卖铁也得把孩子病治好”。

电影里,年轻的韦一航哭过,痛过。
可让我哭到几乎止不住的地方,是他父母落泪的瞬间。
韦一航不忍父母那么辛苦,觉得自己是拖累,口不择言,“我还不如去死。”
“啪!”
爸爸一巴掌打在他脸上。
心里比他还痛。


妈妈开车带韦一航回家。
复发的阴云再次笼罩,她看着在车海中穿行乞讨的母亲,情绪终于爆发:
“你孩子生病了吗?他生病了吗?”
她的声音渐渐颤抖,眼圈红了。
孩子有理由悲伤,有资格去丧。
可父母必须放大自己的乐观与坚强,才能给予孩子继续前行的动力与勇气。
为此,他们藏起了自己的悲伤与绝望。
以至于一把火点燃的时候,她连悲痛都爆发得更为猛烈。
可是你再看——
这爆发的时间能有多久呢?
只是短短的两句质问,只是不到一分钟的喘息。
紧接着,妈妈关上车窗,稳定情绪,继续带着韦一航回家。

韦一航的父母,像极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父母。
不擅表达,不愿声张,却默默扛下一切,只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甘心为孩子遮风挡雨,甚至承受病痛。
作为抗癌家庭,他们的快乐和悲伤都等比例放大。
但内里涌动的浓浓亲情却和其他中国式家庭一样,沉默而宽广。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经常送给父母一朵小红花——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是一个问候的电话。
对他们来说,那就足够了。
大家有空去看这部电影吧。珍惜当下,送给自己一朵小红花~
小星星还是基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说回保险能够实现的部分吧~ 面对重大疾病,一个家庭已经失去了很多,心理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如果能通过保险减轻经济上的压力,无疑也是雪中送炭了。 而解决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和因重疾而导致家庭成员收入中断的补偿,我们通过配置:医疗险+重疾险,来实现 查看相关文章:重疾险和医疗险都要买吗?

在重疾险的配置方法中,收入损失原则——根据被保险人三到五年的年收入来设计保额(如果是孩子,则以父母的年收入来设计)。 背后的逻辑是—— 当被保险人罹患癌症后,可以进行脱产生活,安心进行修养。 而被保险人脱产期间所丧失的收入,全部由重疾险的赔偿来补足,来保障生活品质不受到疾病的影响。 疾病对生活的影响是一座巨大的冰山,直接的治疗费用只是露出水面的一角,病后对家庭的影响才是更庞大,对家庭影响更大的风险。 我们通过保险要把疾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病了要有钱看,不让家庭砸锅卖铁; 休养期间就安心修养,本来该你挣得那份钱都会到你手里,一分不少; 生活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不用互相省钱整个家都在节衣缩食; 梦想该去追就去追,大病扛过去了,时间也有了,不因经济窘迫独自困在世界的角落里。 这才是保险真正应该起到的作用,也是每一个保险从业者都应该告诉客户的。 疾病很残酷,病后的生活更残酷...... 提前给自己配置好保险,把疾病对生活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就是为自己提前备的一朵小红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