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书1: 夏山学校
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时候上师的蔡老师在讲到人本主义学习观的时候提到这本书,遵从学生的内心,让其自由发展,不想上课,没有老师逼迫你,你可以在树上造房子,可以自己做手工自己安排,提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足够的耐心与爱,待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被唤醒,他自己就会回到课堂,但这需要时间,一般平均游荡三个月会自愿回到课堂,但最长一个三年。看着匆匆往返于各种培训班的学生,只能说,这夏山学校刷新下认识就好,一般家长是等不了的,同侪压力之下,也不允许。再者,这学校听说一年学费40万。但理念还是值得学习一下子。 书与1960年出版,也是人本主义正兴起成为第三势力的时间段,介绍说在美国热销超三百万册,私猜想和人本主义的兴起、教育改革有些许关系。
一些些印象深刻的片段: “夏山最大优点是培养出了未被恐惧与仇恨摧毁的健康自由的孩子。” “很显然,让活泼的孩子坐在课桌前学习没什么用的东西,这样的学校是坏学校。除非有些人认为学校理应如此,认为孩子只有驯服、没有创造力才能迎合以金钱定成败的现代社会,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认为这种学校是好学校。”
“我认为,孩子生来是聪明的,现实的,如果成年人不给他约束,他就会尽可能地发展他的潜能。从理论上说,在夏山,凡是有做学者的天分和志向的人,都会成为学者,而只适合做清洁工的则会发展成为清洁工,但至今我们尚未教出一个清洁工来。我说这话并无势利之意,因为我情愿看到学校教出一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意看到他培养出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学者。”
问我妈,你希望把我培养成一个快乐的清洁工还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学者?她说,肯定是一个快落的清洁工啊。我试着引导,但是学者的待遇福利,社会声望要比清洁工高啊,高又怎样,清洁工又不丢人,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做个正常人比较重要。我不知道,关于这个问题其他家长会如何选择。 “很少有学生对考试有兴趣的,只有那些想进大学的学生才会参加,而在应付考试上,这些学生似乎并没有碰到特别的困难。他们通常在十四岁开始用功读书,大约经过三年编曲参加考试。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次成功,但重要的是,他们会再接再厉。”
就像蔡老师解读的那样,当你的学习是由内部动机所驱使的时候,做事情会更有效率并且在达成后的喜悦感受更加持久和强烈。
在路上偶然听见一位父亲正在和他孩子讲,你学习这半年就是为了这场考试的,要拿高分。唉……学习,就真的是为了考试吗?如果不考试是不是就不学习了?有些不考试的,不也学得津津有味的吗?
还有,不畏失败,有勇气从头再来,这太可贵了。 “学生平时对于教职员都是直呼其名,而不是某某先生或老师。这是他们的一种平等的、理想的师生关系。”
让我想起曾一朋友读研时候,导师不太好,总是吐槽,喊他导师,臭老头,权威的建立似乎是从称呼开始的。 “孩子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生活,而不是望子成龙的父母或自以为是的教育家的看法。家长与教师的关心和指导只会造就一些机器人。如果你强迫孩子学习音乐或其他东西,就不可避免地会让他们失去意志。你把他们塑造成了接受现状的人,顺从地坐在枯燥乏味的办公桌前,在商店里排着无聊地长队,一成不变地坐着每天8:30分地早班车。只有唯唯诺诺、畏缩胆怯地社会才需要这样地人。”
如果不接受社会现状涌入人群,那平民百姓该如何谋生呢?
懒得打字了……








觉得这点很难的,平时我们自己在潜意识中灌输我们的三观,孩子也会潜伏着学习着,或许说不出来,但确实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就好像谈起穿粉色裙子就会想到乖巧可爱的女孩儿,茶馆里喝茶下棋的就是大老爷们儿?这些也没人教,但心里就会有这种印象。私此前推掉了头发,看得见头皮的那种短,出门的时候路上总会有人盯着头看,上下打量,好不礼貌的,直接翻白眼🙄️再看咬人的。





在外面冒犯他人是会被惩罚的,家长一个箭步挡在前面:他还是个孩子。或许有些人还会这样👇

凑个热闹读读,可以对着回想下自己的成长轨迹和被教养的方式,似乎有些问题也就明白了。校长是教育家也是位精神分析学者,所以其间有些问题的归因分析有着很浓厚的精分色彩。
不善文字、不善表达,读完自觉猫屁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