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未来之我思(二)
关于吴语其实还有几个其他的问题。
一、吴语要保存的真的是口音吗?就算是吴语,还分雅言和土话。如果能书写的是雅言,那土话要保存吗?就我自己而言,我对吴语的理解都是土话,而且这个土话,同一个市内甚至不同乡镇间都无法轻易交流。要保存的是哪个?
二、采取粤语模式真的可以吗?上海也许是保存吴语最好的地方,或者温州等地方,让他们成为香港一样的地方,或许可以半官方地(比如公交车站、电视节目、市民使用度等等)确立语言的地位,而苏南浙北,就像是广东一样(但不如),普通话比例高,但可以通过与上海的文化联系而保持一定的语言热度和文化联系。
三、为什么吴语不能够被保存?说什么官方语言地位、竞争力,或者其他的,但我们要保存的究竟是什么?是说吴语的人吗(我们的人不都生活挺好的)?是吴语的风俗习惯吗(那可能汪曾祺做得更好)?是吴语的口音吗(那么多口音莫衷一是)?是吴语的文字吗(我们并没有)?是吴语在全国方言中的地位吗(那有上海就够了)?我觉得不是的。文化之能够传承,是需要沉淀的。这个沉淀不一定关联于官方语言的定位。这个沉淀是风俗历史、文学和语言表达力、艺术作品、流行文化等多个方面组成的。看我们的吴语及其文化,文学著作?古典音乐?流行歌曲?不过尔尔。
我的家乡有吴韵楚风之碑,有挂剑季札之墓,是春申旧封之地。这些都是在一个北大教授来告诉我们有多重要的时候,我甚至才第一次听到。历史、文化、传统是什么,又为什么要保存其土壤?文学、语言、流行是什么,又为什么要保存其枝干?整个20世纪,我们在文化上确实破坏了很多,但是在整个20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吴语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也不过是覆巢之卵罢了。我们的时代,是整个中华文明及其子集吴文化重生的年代。重生需要我们这样的觉悟:我即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