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幻感”和“透明感”小释温庭筠词之美感特质
近来脑海里又总浮现一句“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出处不知,赶紧查阅,语见周作人《夜读抄·苦茶斋小文》,引日人大沼枕石诗。由日人想起坂东玉三郎,由晚唐诗想至温庭筠的几句诗词,思索良久,写随笔以记之。
去年十一月赴沪看坂东的《牡丹亭》,除了亲身体会一下乾旦的魅力,就剩一本价值三十元的薄薄纪念册。册内有上昆和坂东的座谈详录。坂东谈《牡丹亭》、谈东方传统戏剧时,强调昆曲和歌舞伎共通的“梦幻感”和“透明感”。玄妙的“透明感”让我琢磨了许久,今有解而未至参透。东方文艺评论本身就又是一桩雅事,如陆机的《文赋》、司空图的《诗品》,至今承袭。坂东以朦胧话朦胧,本身就可谓是梦幻,更论台上戏?
高中有天起床,张口竟是一句久违的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个微寒的清晨,我绕着操场慢跑,脑海里盘旋不去。隐约好像还是梦里曾见的意境:山月未落,四望清旷,旅人骑驴过板桥,山岚缭绕,鸡鸣划破清晨……几天以来,放下书本都是如此。由是逐渐喜欢上温庭筠。有些诗句,我终生难忘,如: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意象多而动词少,物我之间的关系由是隐藏起来,诗人的内心是半掩的小窗,仿佛装着一段隐秘的心事。本事已不可考,但其中精致的意象连缀起来的诗意空间,又可以装载我的心绪。亦真亦幻,如梦似醒,难以言道。
又如: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应。
……
温庭筠的诗词在文字表面的秾丽之外还有一片清幽寂静的天地留给自己和读者。“梦幻感”好比“文字表面的秾丽”,“透明感”好比“另一片清幽寂静的天地”。梦幻感让人脱离现实、沉醉在作品之中,透明感让人带着自己的情感心绪再次抽离在作品之外,此时诗人与读者摒弃了文字媒介因而产生精神的契合。所以,这种美感不仅具备丰富的审美层次,而且带有混化一体的空灵。这也正是温庭筠诗词对我的吸引力之所在。
去年十一月赴沪看坂东的《牡丹亭》,除了亲身体会一下乾旦的魅力,就剩一本价值三十元的薄薄纪念册。册内有上昆和坂东的座谈详录。坂东谈《牡丹亭》、谈东方传统戏剧时,强调昆曲和歌舞伎共通的“梦幻感”和“透明感”。玄妙的“透明感”让我琢磨了许久,今有解而未至参透。东方文艺评论本身就又是一桩雅事,如陆机的《文赋》、司空图的《诗品》,至今承袭。坂东以朦胧话朦胧,本身就可谓是梦幻,更论台上戏?
高中有天起床,张口竟是一句久违的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个微寒的清晨,我绕着操场慢跑,脑海里盘旋不去。隐约好像还是梦里曾见的意境:山月未落,四望清旷,旅人骑驴过板桥,山岚缭绕,鸡鸣划破清晨……几天以来,放下书本都是如此。由是逐渐喜欢上温庭筠。有些诗句,我终生难忘,如: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意象多而动词少,物我之间的关系由是隐藏起来,诗人的内心是半掩的小窗,仿佛装着一段隐秘的心事。本事已不可考,但其中精致的意象连缀起来的诗意空间,又可以装载我的心绪。亦真亦幻,如梦似醒,难以言道。
又如: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应。
……
温庭筠的诗词在文字表面的秾丽之外还有一片清幽寂静的天地留给自己和读者。“梦幻感”好比“文字表面的秾丽”,“透明感”好比“另一片清幽寂静的天地”。梦幻感让人脱离现实、沉醉在作品之中,透明感让人带着自己的情感心绪再次抽离在作品之外,此时诗人与读者摒弃了文字媒介因而产生精神的契合。所以,这种美感不仅具备丰富的审美层次,而且带有混化一体的空灵。这也正是温庭筠诗词对我的吸引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