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货店》21—3

应该怎么形容呢?整本书没有一个喜欢的人物,但却挺喜欢这本书小说。每一个人人物的性格,都是平凡大众的里面的一人。
胆小,认真,但是有原则的秋林。
世故,圆滑,但是很真诚的鲍主任。
虚伪,狡猾,笑面虎的许主任。
聪明,奸诈又能摸头人心最黑暗的童小军。
这些角色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千千万。
杜梅的结局让人唏嘘,从离婚、结婚、整容、出轨、自杀,我想作者其实想表达的是自己内心想要突破的感受。读完整个小说,其实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世界的悲观态度,因为所有的人物结局都不好,即使可能出来续集(还是不要出了),我想反面的角色肯定也不会受到惩罚。
文中
最后的采访也很精彩。
人艰难在你笔下都不是那种过于血泪斑斑的,苦总归是要苦的,那么苦来苦受,想想办法,也就过去了,这想办法,也仅是为了不那么苦,其实也并非是一定要向着甜去的。但他们有时又显得深谙世故,小说里那些人物的手段和伎俩,真的是巧妙,却奇怪地并不是那么令人反感,就如同烧得一手好菜一样,仅是活着的智慧与小小的乐趣,这也许真的是找准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活着的底色,不那么野心勃勃,也不那么善良,有自己的小机灵,活着活着,弱弱地就把一辈子度过去了,但本质上,却是可观的生命力。 秋林在时代变迁之中,也渐渐感到了困惑,开始警惕自己的变化,但总体上,我觉得他不会被裹挟到时代的浊流中去。这时候,他那种随波逐流式的态度似乎又发生了重大的逆转,呈现出某种人格上值得被信赖的恒常感。那么,如果《南货店》写续篇,你会让秋林变成一个沾染上了时代习气的人吗? 作者说人就是来世上受苦的,有了这样一个前提,那在人世上遭受各种的苦也就自然而然了,所以我并不会在小说里展示恐惧或者惊慌失措,最多的可能还是有点逆来顺受的那种感觉。另外,我也觉得人是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的,大到你眼前的世界,小到你的个人,什么都改变不了。人的一生就是齿轮跟齿轮的一种磨合的状态,你也说不清楚是你带动了别的齿轮,还是被别的齿轮带动。起初,棱角分明,转起来还有点劲,磨到最后,棱角慢慢没了,开始打滑了,人这生也就结束了。你去跟这个世界争是这个状态,不争也是这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