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妈妈沙龙工作坊 | 億·禾林和7个城市的150个家庭
2020蒙特梭利线上大会已圆满落幕
但12场主题工作坊、3场主题演讲...
带来的满满干货仍有待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蒙氏妈妈沙龙工作坊
将与你走进億·禾林蒙氏家庭
一同收获蒙特梭利理念精髓
为孩子成长提供纯正蒙氏助力
蒙氏教育的精神在于启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当老师们在蒙氏教室中培养孩子独立、凡事自己动手做的能力时,回到家里就需要爸爸妈妈和其他家人们一起进一步的带动与跟进,才能让教室中的教育在家里也可以一致地延续下去。
我们在家建立的环境正如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会对孩子学会思考自身以及他们在周围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家长如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蒙氏氛围?如何使居家环境蒙特梭利化呢?居家蒙氏环境又能为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正向影响呢?
億·禾林蒙氏妈妈沙龙工作坊
《如何使居家环境蒙特梭利化?5~10个最佳方法》
大揭秘!
1保持家居环境的整洁规律,营造一个充满秩序感的空间。
2提供符合孩子尺寸的物品,方便孩子使用工具照顾自己。
3在安全环境内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必要时坚持规定好的原则。
4不打扰不打断活动中的孩子,让孩子可以保持持续性的专注。
5发现并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工作。
NO.01
可以很好地满足孩子对秩序的需求
帮助孩子培养秩序感
>>>>>>>>>>
孩子是非常渴望和热爱秩序的,希望所有事物都能处于“正确”的位置。这种秩序可分为内在秩序和外在秩序,内在秩序是幼儿对自己身体各部位和它们相对位置以及形状、大小、功能等等的认知,是成人无法影响的。但外在秩序则可以被成人所影响,同时也需要成人提供帮助。
有秩序的环境,能让孩子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比如衣服是挂在衣架上的,鞋子是需要收进鞋柜的,不坐的时候椅子收进桌子底下会更方便行走,遥控器等小物品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会更容易找到......而且因为这些关系被熟知后,孩子就能预测自己的需求可以在什么地方被满足,从而能够从环境的秩序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因此,当秩序得到满足时,孩子内心会产生真正的祥和快乐,而当秩序被打乱时,孩子会产生强烈的心里冲突,不得不把精力转移到与无序环境的对抗中,在胡乱摆放的桌椅间小心穿梭,在沙发上的脏衣服堆里找自己的绘本......
如何培养秩序感?
- 家庭中的物品,特别是孩子的个人物品,尽量做到简洁有序,及时归位。
- 视线范围内的物品一定是孩子感兴趣的有需求的,乐于操作的,而且物品要分类明确,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归放和管理属于他的个人物品,不仅能让孩子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还能学习和掌握如何在细节上支配环境,从而获得平静和快乐。
NO.02
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自律能力
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和家庭归属感
>>>>>>>>>>
在家庭空间中提供适合孩子尺寸的家具,当孩子知道在哪个角落能找到并且获得自己需要的物品,才能帮助孩子实现维护环境,独立和自律的能力。
绝大多数时候,孩子之所以显得那么无力又弱小,就是因为身边的一切都是为大人设计的,没有方便他们使用的趁手的工具。一旦提供一个“小人国”给他们,我们就会发现在那个环境里的孩子和大人一样,都足以好好照顾自己。
比如适合孩子身高的玩具架、衣柜、桌椅和能自由上下的地板床或者矮床,厕房和洗手间的登高椅,能自如获取健康食物的自助食物台包括饮用水,水果和餐巾纸,小抹布和垃圾桶。
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作绝对不仅是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或者帮家人分担劳作,要认识到这点,必须了解儿童的工作性质,明白蒙氏理念里“儿童的工作”和我们成人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成人的工作是通过行为和心智上的努力创造环境,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的劳动。
儿童的工作则是完成自我的塑造过程,他们在工作时显得充满活力,喜欢重复,没有特殊的目的。例如,成人走路是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地,而学步期的孩子喜欢反复走路,走路的过程就是他们工作的自的,完善自我,锻炼肌肉,发展平衡能力,学会使用双腿改变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等。
所以,让孩子参与家务劳作主要目的是从中掌握真实的生存技能,认知事物,发展感知觉,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实际的家务劳,孩子将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家庭的成员,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和家庭归属感当然,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作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太简单或者难度太高都会让孩子失米兴趣,还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参与其中。
NO.03
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力
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
专注力是发展学习能力的第一要素,家庭环境设置应该认真考虑如何保护和发展孩子的专注。当孩子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时,不要轻易打断他。包括不必要的表扬,指导或者帮助等等
在环境设置上做到动静分离。例如,读书区域要设置在房间安静温馨的角落,与自行车、攀氏爬架等大运动设施分开,如果需要也可以设置屏风或者挂帘隔开。
家长要保持观察和记录孩子的活动过程。孩子与周围环境产生的反应,根据专注时长,情绪和动作的变化,语言等,评测环境与活动本身是否适合孩子,是否需要做出改变。
在这过程中,家长需要扮演的也是提供者、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与孩子在托班中时,老师们的角色是非常相近的。这是因为孩子的工作是为了满足内在需求,不是要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要做的是设置环境,提供机会,然后观察和发现,最后遵从孩子的内在动力自由与限制。
给予孩子自由和限制是尊重孩子的表达方式之一,在家中也要避免孩子用撒谎、哭闹等偏差手段获取自由,应该做到的是坚持明确的固定的原则和限制。
要想孩子成长快乐
爸爸妈妈要先做好精神预备
每个孩子最终都能成长为最好的那个自己,方法有很多种,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坚持。
很多时候,有难度的并不是幼小的孩子,反而是家长自己对于自己的觉察,觉察自己内在是被什么情绪引发的焦虑,为什么那么容易对于孩子的哭闹和反复不合理的要求妥协,以及有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强化孩子和我们期待的行为。
1,让孩子自己动手做
成人首先学会“放手”的功课:主动示范给孩子看,并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包括穿脱衣服、洗碗、折衣服、扫地等。我们不要把孩子看“小”了,其实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想要自己动手做的欲望也很强。
2,赋予孩子“自由选择权”
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选择,在日常生活中,要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拥有“一些有限的选择权。”比如问下早餐要吃什么,面包还是烧饼?今天想穿哪件衣服,是花的还是粉色的?
这是很重要的教育,孩子有了选择权,才会对这事情感兴趣,并且发自内心的去完成。成人学会尊重孩子,学会通过这个“自由选择权”,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思考,并且有自己的主见。
养育孩子是疗愈个人的机会,
只要开始觉知自己的内在,
作为家长首先去做出一些改变,
孩子的改变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