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东望,望什么?
【按语】2016年2月19日晚,一位学者离开了这个世界。2016年是我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此事带给我的震撼持续至今。每年我都会分享相关怀念文章,既痛惜于学术偶像的末路,也为该如何前行迷茫不已。近五周年忌,特准备一篇似乎不知所谓的小文,最后一次寄托哀思。逝者已去,生者能做的也许更应该是免去执念,努力生存。
题眼
电视剧《军师联盟》的开场有这样一个情节,司马懿与杨修在“月旦评”上针对《咸有一德》展开争论。
杨修:那我且问你,究竟是读了何等奇书,才断定司马迁和郑玄错了?
司马懿:在下才疏学浅,司马迁和郑玄都是圣贤,但难道这圣贤就不会犯错吗?咸有一德文章是说,天道无常,为君者应当经常修德,以保住君位;若停止修德,就会失去君位。这正是孔子春秋之微言大义,也正是其编纂尚书之主旨,这是其一。
杨修:符合春秋大义并非就是尚书原作,趋炎附会也并非治学之法。司马公子,你光求学识之心固然不错,但治学乃是厚积薄发之事,纵然你不能博闻强记,有所开创,也莫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司马懿:多谢杨公子教导。在下以为,当此乱世,文章书简已遗失大半,我辈治学,就是要从残章断简中重塑文明,上合圣贤之精神,下利国民之策略,绝不是断章摘句,相互争斗。这篇文章,上可规劝君王,下可教导庶民,就应当流传于后世。研究注疏,怎么能说是做无用之功呢?学识对错不仅仅在乎于文字,更关乎于态度。
本文从四位戏剧人物经历中闲谈,他们有的是从历史中演绎出的角色,有的则是纯粹虚构的。在此,我只从剧情出发,无心于其是否符合所谓的“历史真实”。毕竟虚构也要从真实中来,真实也在幻象之中。
司马懿冢虎狂啸
在《军师联盟》中,司马懿本是一个白衣书生,所求仅是不荒废平生所学、护佑家人平安。为避免卷入朝堂之争,他不惜轧断自己的双腿。当明白形势避无可避后,便运筹帷幄一路助曹丕夺世子、登皇位、治国家。他一生最为崇敬“卧龙之声,天下震动”的诸葛亮,他从诸葛亮给孟达的信中找到“依依东望”四个字,便一直追问“依依东望,望什么?”
与诸葛亮对峙于空城之下,司马懿在天人交战中仿佛找到了“依依东望”的答案:依依东望,望的,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望的,是毕其一生的荣耀!望的,是毕其一生最大的成就!但他随后便意识到这成就背后无情的时间与心中深深的恐惧,他最后也正是倒在了这鸟尽弓藏的恐惧之中。恐惧让他冢虎狂啸发动高平陵之变,让他背信弃义肆意屠戮。临终前,又是一袭白衣的他放走了那“心猿意马”,望见了人心,却早已不是曾经志虑忠纯的白衣书生了。

嬴稷舍身承志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嬴稷的“依依东望”之路貌似比司马懿要顺畅得多。当他在母舅帮助下即位秦王之时便几乎可以说获得了常人无法比拟的成就,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他也在种种磨砺中望见了人心,与父王嬴驷神游相会时的那一句“忠臣哪,可贵!可小人有时比忠臣还忠,是吗?”道尽了至尊之位上的辛酸!嬴稷望到成就与人心,但对于注定要继承几代先辈一统之遗志的秦王来说,还远远不够。
母亲宣太后曾教导嬴稷:“上古造字,玉王同字。王者,三横一竖,三横乃天地人,一竖乃贯通天地人者,是为王。”为了这颗王心,嬴稷舍弃了挚爱魏伶优、舍弃了母舅亲族、舍弃了成其霸业的白起。正如叔叔嬴疾临终之言“切莫悲悯自己,要放眼于天下”,他也早已为天下而舍弃了自己!最后的最后,在周王畿睥睨六国的他,望见的已是那超越成就与人心的天下。

萧庭生魂归梅岭
与《琅琊榜》相比,《风起长林》的故事更为沉郁厚重。当年那个依靠众人费心呵护才生存下来的皇族血脉已成为国之柱石。成就自不必说,“生在掖幽庭,吃过常人没有吃过的苦,见过人世间最冷的面孔”的萧庭生早已深深体会这人心无常,守卫大梁北境防线、“良弓藏,亦无伤”的长林王爷岂能没有望到那超越成就与人心的天下呢?
然不止于此。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朝会上,萧庭生掷地有声地强调“我长林王府无人恋栈权位”。这番慷慨陈词不仅仅是赤胆忠心那么简单,成就也好、人心也罢,就算是那江山社稷于萧庭生而言都只不过是一份使命、一点执着罢了。“衣冠葬王陵,遗骨归梅岭”,萧庭生所珍视的、所望到的,都是那北境的苍莽梅岭,那一切故事的开始和最终的归处。

常清静矣
依依东望,望什么?行文至此,却发现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我并不认为上文提到的“成就”“人心”“天下”“归处”必然有高下之分。人天生禀赋不同,际遇又迥然相异,能在这旅途中望到任何一物已是极为难得。但我同时又意识到它们都不够根本,也就是都没能真正触动最深处的本心。
让我们最后将视角天马行空地转到漫画《一人之下》里中几乎没有主角光环的极惨男主张楚岚。怀璧其罪的他只希望通过隐藏自己过上安稳的生活,但命运的齿轮打破了他原本设想的一切。张楚岚身上有着生活磨砺出的常人难以达致的通透,他既可以成为众人鄙视的“不摇碧莲”,也可以在波谲云诡中搅弄人心。但这些都非他最终所愿,他有着无须当众卖弄的真情真性,“不择手段”想要追求和守护的想必也只是清静二字而已。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水无常形,不容停滞,纵然一生只能如浮萍随波逐流,依依东望时若能浅尝片刻清静之美好,亦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