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日记(晨星:投资者回报 vs 基金回报)
从2005-2019年期间偏股型基金投资者回报与基金总回报的差值分布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基金的投资者回报落后于总回报。除2015年情况略好之外,其余年份投资者回报落后的基金数量占比都超过50%,平均占比为83%,其中2006年至2009年占比均超过98%,由此可见国内偏股型基金投资者回报表现并不理想。
1、2020年,新增基金1239只,增长率高至94%。 why——2019年是基金大年? 挑选难度更大。
2、国内2009-2019年十年间,前一年表现前1/4的好评基金中,平均近71%无法在次年保持领先 。
3、个人投资者显然在时点把握上处于劣势。( 美国投资者过去十年的投资回报和基金总回报之间每年的差值仅为0.05% 。 占所有美国基金资产规模近一半的美国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截至2018年和2019年的十年期投资者回报均大于基金平均总回报,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他类别基金的负行为差。 美国投资者在行业基金、全球股票型基金、市政债和应税债两个固收基金类别、以及另类基金的投资上均出现了较大的负行为差 )
4、相较美股而言,A股是一个波动较高的市场。
5、 建议:
(1)制定理财计划。
将自身的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以及投资期限纳入考量范围, “赚钱”固然是直接目的,但最终要达成怎样的具体效果呢?例如买房、子女教育、退休养老等,可以将生活中需要用钱实现的目标进行更加清晰的定义并量化,按照想要实现的时间以及重要性排出优先级,作为理财的目标。同时,自身的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以及投资期限,这三个因素往往会对投资计划的制定造成一定的限制,也值得着重思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需根据自身承受能力选择相应理财计划。
(2)在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导下长期投资
在明确目标后,建立一个完整的多资产类别投资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在分散风险的同时达到收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各大类资产收益、风险,及其之间相关性。以股票(沪深300指数)和债券(中证全债指数)两类资产为例,以滚动收益的方式计算了自2014年以来投资者在各个组合中可能获得的最好、最差以及平均一年期回报。可见,不同大类资产配置下,组合会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特征。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类,如图表10所示,一个组合即便只有一半的资产配置于股票,在一年内都有可能遭遇14.25%的损失。而与之相比,债券的投资回报虽不如股票,但是比股票更加安全。当然,对于投资期限相对较长的投资者,机会成本、通货膨胀风险实际上可能要大于市场风险。对此,我们就需要增加股票资产的配置来增厚收益以更好地抵抗通胀风险。
(3)挑选优质基金并重视基金经理的选择
首先,要拒绝冠军基金的诱惑,这就要求我们避免单纯从过去收益的角度来选择基金、盲目追逐当年的收益冠军基金。根据国君资管FOF投资团队的长期跟踪发现,基金的长期稳定超额收益实际上源于基金经理挖掘Alpha的能力。这就涉及到区分基金的业绩来源究竟是Alpha还是Beta。因此,投资者不仅需要关注历史业绩,还需要对基金经理的证券选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时机选择能力进行考量,从而综合判断基金业绩究竟来源于运气还是管理者的能力。其次,对基金经理的调研维度需要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出了数据之外,一些定性指标也对基金业绩持续性有显著影响:例如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投资方法、基金管理经验等。
(4)长期持有低费优质产品以控制投资成本
市场变化难测,但投资者可以自己把握的还有投资成本这一个变量。投资成本越低,投资者可以获得的回报就越高。
基金的投资成本主要由两类费用构成:一类是基金运营费用,主要由基金管理费和托管费构成,每日从基金资产中计提,费率的高低由投资者选择的产品而定,每日净值变动都是扣除了日均基金运营费用后的涨幅,对于长期收益的影响更是尤其显著;另一类是交易费用,主要是买卖基金时支付的申购赎回费用,投资者要结合自己的投资期限进行判断,选择后不再轻易动摇,以避免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投资者都可以从自己过去的投资行为中得到启发:你真的适合投资高波动风险的基金吗?你会追逐主题热点基金吗?又是否会在热度散去的时候恐慌出逃呢?市场跌宕起伏,风险和收益如影随形,谁也无法百分百准确把握住每一波行情、预测下一秒的市场走向,即使是精明的专业投资者和基金经理也会采用纪律性的投资方式避免择时投资带来的风险,勿论普通投资者了。制定一个符合自身需求和风险偏好的理财计划并选择优质基金长期持有,是克服波动带来的焦虑和贪婪的良方,而具体到落地层面,就需要我们切实地去解决“择时难”、“择基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