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二三事
余光中先生在《假如我有九条命》一文中写道“有人读书,是纵情任性的乱读,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能成为名士。有人呢,是苦心造诣的精读,只读正派的书,立志成为通儒。我呢,论狂放不敢做名士,论修养不够做通儒,有点不上不下。” 孩童时代读书,可能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年少时代读书,可能是因为“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长大后读书,我们总要在前面加上一句“为了···”在偷换的流程年中,是什么让读书也有了逻辑,甚至涂上了颜色?
破茧成蝶的“新课本”
孩提时代,最开心就是有一本完完整整的属于自己新课本,小学时期,只要教材不更新,我们就可以用比我们大一届的师兄师姐的旧课本,那时候,每到快暑假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盼望着父母能换回来“新课本”,那时候我母亲总会偷偷怀揣几个鸡蛋去街坊四邻走走“后们”,多少算作是课本费,课本拿回来之后,在小心翼翼得拿早早备好的旧挂历年画,用湿毛巾细细把背面(背面是白色的,贴油纸的)来来回回擦拭几遍,再用干毛巾细细的擦上一个来回,讲究的人家可能还会在水里撒上一点洗衣粉,然后一家人围在炕上一起给书包上封皮,包好后压在炕上铺的毡下面,等待隔天“新书”的诞生,中间,尤其是我们孩子,作为“新生命”的拥有者和延续者,一定会怀着兴奋又惴惴不安的心情去偷偷掀开毡看几次。
众星捧月的“读书会”
小时候谁家要是有一本课外读本,他们家一定是门庭若市的,那时住在隔壁的姐姐有一个住在县城的姑姑,有一年暑假,给她带回来好几本带插画的故事书,而且还是彩色的,以至于那年暑假的几乎每个下午都成了我们“读书会”的时间,当然作为“补偿”,我们有时候会偷偷去自家或者别家菜园摘点黄瓜或者西红柿,但也不能每天摘,目标太大,有时也会在隔壁姐姐做饭时,帮忙添柴烧火···那是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时间的流逝,希望时间快快地来,又希望时间慢慢的走,每天怀着这种矛盾又期盼的心情等待着“读书会“的到来。一定会早早去找一个最好的位置,自己带一个小板凳或者直接席地而坐,那个姐姐就像众星捧月一样坐最高的板凳,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把她围住,她用家乡话给我们念,念到有趣处,大家会打闹笑作一团,有时我也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获得给大家念故事的殊荣。“读书会”课间10分钟,有时唱唱《种太阳》《雾里看花》等,有时也玩玩丢手绢的游戏···那个画面,真的是又兴奋又激动,确切无疑,那是我们这些孩子那个暑假最好的礼物,也是最幸福的时光。很多年后,等自己有能力买自己喜欢的书时,遍寻不见一本可以被“众星捧月“的如此珍贵的书。
“讨价还价”的30分钟
第一次邂逅书店是在第一次进城的班车上,那也是初二转入县城上学的第一天,那是一种惊鸿一瞥的心动,那周开始就每天盘算着赶快到周末,那种焦急等待的心情,就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在等待晚归的情郎。好不容易挨到周末,一头冲进书店,扎进无边的书海里,半个小时没挪地。“你看上哪本了?买的话,进门的地方付钱”“不买,我就看看,不麻烦您”我机械地回答,头都没舍得抬一下,“不买啊,那赶紧出去吧,不要影响其他人买书,我们这些书都是要卖的,不能在这里看的” 说话的瞬间书已经到店长手里了。我就默默的不甘心的出去了,因为是第一次。之后我每周都去,也开始了各种斗智斗勇,讨价还价。刚开始的时候,每次呆半个小时,一天去两次,每次去呆在不同的位置,或者两次穿不一样的衣服,跟在三五人后面溜进去,不过这招也不是屡试不爽,很快就被识破了。想想这样也不是长久之际,关键能借能穿的衣服也差不多了,就开始跟店长讨价还价,“店长,我可以免费帮你整理书,但是你得让我在这里免费看一个小时书,周六日两天,我保证不弄坏你的书,”店长摸摸没有几根头发的光头,非常犹豫的点点头,随即说“我们先试行俩礼拜”。后来渐渐的熟络了,我跟店长提出我可以免费看店,可惜被严厉拒绝了,原因是店长担心书被丢光或者被我免费送光,哈哈。不过,我在那里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
其实,不论是苦心造诣,还是纵情任性, 让读书回归简单,让读书的心境回归纯真,真正去领略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或千钟粟或黄金屋或颜如玉,才是读书真正的乐趣所在吧。